Last updated: 21 Aug 25 12:54:24 (Asia/Shanghai)

中医学基础

This tutorial is powered by Bensz/黄伟斌

五行学说

基本内容

五行要点特性对应归类与主要生理/象化
“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舒展
主生发、条达、舒畅;类属向上、伸展与发展之事物。脏腑:肝属木行;表里为肝—胆。功能与体征:主筋、开窍于目、主疏泄与情志抒达;相关组织:胆、筋、目。
“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主温煦、推动、神明与活动;类属热性、上升与光明。脏腑:心属火行;表里为心—小肠。功能与体征:主脉、开窍于舌、主神志和血脉运行;相关组织:小肠、脉、舌。
“土爰稼穑”
承载、生化、受纳
主运化、生成、受纳与统摄;类属中和、稳定、孕育与承载。脏腑:脾属土行;表里为脾—胃。功能与体征: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主运化与统摄血液;相关组织:胃、肌肉、口。
“金曰从革”
肃降、收敛、清洁、变革
主肃杀、收敛、清洁与定秩序;类属收敛、降伏、清除陈旧。脏腑:肺属金行;表里为肺—大肠。功能与体征:主皮毛、开窍于鼻、主气与防御;相关组织:大肠、皮毛、鼻。
“水曰润下”
寒凉、润下、静藏
主滋润、潜藏、向下與肃降;类属寒静、收藏与根基。脏腑:肾属水行;表里为肾—膀胱。功能与体征:主骨、生髓、开窍于耳与二阴、主纳气与藏精;相关组织:膀胱、骨、髓、耳、二阴。
脏腑配五行(要点)每行对应一对表里脏腑及主治方向与体表组织:木→肝/胆(筋、目、情志疏泄);火→心/小肠(脉、舌、神志与血行);土→脾/胃(肌肉、口、运化统摄);金→肺/大肠(皮毛、鼻、气卫防护);水→肾/膀胱(骨髓、耳与生殖藏精)。

image-20250821122946568

生克乘侮

image-20250821123030546

项目要点简明说明
五行相生次序:木→火→土→金→水→木含义:五行之间存在递相资生、助长的关系。每一行都有“双向关系”——“生我”(我之母)与“我生”(我之子)。例:以木为例,水生木(为木之母)木生火(为木之子)
五行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含义:五行之间存在递相制约、抑制的关系。每一行亦有“双向关系”——“克我”(我所不胜)与“我克”(我所胜)。例:以木为例,金克木(为木之所不胜)木克土(为木之所胜)
五行制化生中有制,制中有生说明五行关系并非单一的相生或相克,而是生克协调:有生则能发生发展,有克则能防止失衡。二者并存才能维持事物的相对协调与正常发展。
生克制化的意义整体调节与个体影响双向存在任何一行既受整体调节(被“生”“克”),其自身又影响整体(“我生”“我克”)。该调控机制可防止个别要素过盛或不足,维持动态平衡。
五行乘侮(异常)相乘(倍克)与相侮(反克)相乘:指相克过强(倍克),次序同相克: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侮:指克的方向反转或被反向过度克制(反克),次序为相克的逆向: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此类为五行失衡的病理/功能异常模式,应以恢复制化为原则进行干预。

藏象学说

类别要点简明说明
五脏概述藏精、主生理功能、主情志与形体脏并非单纯解剖结构,而是功能系统:藏精(储藏精气以维持生命活动)、主气、主血、主神、主液等,既有物质基础又有精神功能,且与经络、官窍、体表相表里。
主血与神主血脉、藏神:主血液运行与精神意识。若心失养则见心悸、失眠、健忘、舌红少苔;开窍于舌,主神志与情志(喜)。
藏血、主疏泄藏血、调节筋络与情志:肝藏血以养筋,主疏泄以条达气机,影响情绪(怒)。肝血不足见筋挛、目眩;肝气郁结见胁痛、情志抑郁。
运化与统血主运化水谷、统摄血液:脾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运送精微,上输肺、心;脾虚见食少、腹胀、便溏、出血或瘀斑;情志影响为思。
主气与宣发肃降主气、主呼吸、宣发肃降:主管呼吸与气体交换、皮毛卫散、防御功能(卫气);肺气不宣见咳喘、痰多、皮肤汗出异常;情志为悲。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水液藏精、生长发育与水液代谢:肾为先天之本,主精(生殖、发育)、主纳气、主骨与髓、主水。肾虚见腰膝酸软、耳鸣、遗精或发育迟缓;情志为恐。
五脏相互关系相生相克、表里、上下五行相生:肝→心→脾→肺→肾(木生火→土→金→水→木);相克:肝克脾、脾克肾等。并存表里:心表小肠、肝表胆、脾表胃、肺表大肠、肾表膀胱;气血、津液运行互为制约与依赖。
五脏与六腑关系藏(脏)与传化(腑)相表里脏主藏精、腑主传化。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负责传导化物与排泄;脏通过经络与相应腑互为表里,例如心-小肠通行胃肠水谷,脾与胃为后天运化中心,肾与膀胱主水液代谢,肝与胆协调疏泄。
病机要点脏失其职导致全身异常当脏功能失衡(虚弱或亢进)可通过相生相克及表里影响其他脏腑,表现为气机阻滞、血不荣筋、津液失调、神志异常等;治疗强调扶正、疏通、调和脏腑关系。

精气血津液学说

条目要点简明说明
概念广义之精人体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生殖之精及水谷精微等,是机体物质基础与代谢产物的总称。
狭义之精(生殖之精)特指由肾藏的生殖物质(精子、卵子),为个体生殖与遗传的物质基础。
生成/来源先天之精由父母受孕时禀受,为胚胎构成的原始物质(随生而有),为生命的本源性储备。
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与水谷;脾主运化,将营养物质化为可被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输布于脏腑以维持生命活动。先天与后天精互为资助、相互依赖:先天为本,后天不断充养;后天需先天动力维持。
生理功能繁衍生命生殖之精携带遗传信息,为新生命提供先天物质基础。
濡养精能滋润、营养脏腑与形体器窍,维持组织结构与功能完整。
化血、化气、化神精可转化为血(精足则血旺)、化生气(为气的物质基础)、并为神提供物质依托(精亏则神疲,精亡则神散)。
分类(五类)A. 生殖之精精子、卵子:携带遗传信息,负责繁衍。
B. 水谷之精(营气)糖、脂肪、蛋白、水、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供维持代谢与构建物质基础。
C. 成形之精核酸、糖类、类脂、蛋白质、钙、磷等结构性原料,参与细胞更新与组织再生。
D. 化气之精供能物质(糖、脂肪、蛋白等),为代谢氧化供能来源。
E. 调节之精激素与细胞因子等调节性物质,通过体液参与生殖、细胞再生、同化/异化、泌尿、免疫与循环的协调。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如元气、心气、脏腑之气等。

  • 生成
来源相关脏腑要点/机制
先天之精肾(闭藏)由父母遗传而得,经肾的闭藏保存并转换为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肾精不足→先天禀赋弱,表现为发育、成长、性功能和生殖力下降。
水谷之精脾、胃(运化)来自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吸收,化为气血津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脾胃运化失常→气虚、体倦、食少、腹胀等表现。
清气肺(呼吸)+肾(纳气)来自自然清气(空气),需肺吸入与肾纳气配合,参与气的生成与调节。肺肾失调→呼吸短促、纳气不良、气虚或喘证。
整体要求肾、脾胃、肺协调三者功能协调是气充足的前提:先天肾精为根,脾胃化生为主,肺肾通调摄取外气。任一环节失衡均可致气虚或气机失调,临床以疲乏、面色淡、呼吸、消化等系统症状为常见表现。
  • 功能
作用类别核心要点机制与临床意义
推动作用激发与促进激发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推动脏腑经络生理活动,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并能轻度兴奋精神活动,维持机体代谢和功能动态平衡。
温煦作用维持温度与代谢阳气的温煦功能维持机体恒温,保证脏腑经络、形体器窍的正常生理活动及精、血、津液的流通;温煦不足常见“四肢不温、畏寒、消化吸收减弱”等表现。
防御作用护卫与祛邪气具有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及帮助祛除病邪的作用。若防御功能正常,机体抵抗外邪力强;防御弱则易受感病、病程延长或复发。
固摄作用统摄与固护体液与器位气能固摄血液,使血循脉而行,并控制汗、尿、唾液、胃肠液、精液等的分泌与排出,防止妄泄或无故流失;同时固护脏器位置,防止脏器下移(如脾不固则脾下垂、肾气不固则滑脱相关表现)。
  • 分类
类别要点说明
元气人体最根本、生命活动原动力由肾藏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滋养。通过三焦运行,内至脏腑、外达肌肤,维持全身生理功能与抵抗力。
宗气积于胸中、属后天之气(气海)由肺吸自然清气与脾胃水谷精气相合而成,聚于胸中(称气海),与呼吸、摄取气血功能密切相关,助推气血上输于胸襟与颈面。
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属阴)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精华化生,在脉中营运,与血密切相连(常并称“营血”)。属于阴面,负责滋养脏腑与组织。
卫气行于脉外、具有防御与温煦作用(属阳)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中较粗、动的部分化生,运行于体表、腠理之间,护卫人体以抵御外邪,并参与体表的温煦与汗出调节(故称“卫阳”)。

  • 生成和运行
章节要点简明说明
血的生成来源与过程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取其精微,化生为营气与津液。营气与津液在脾气升清的作用下上输于心肺,与肺吸入之清气相合、贯注于脉;在心气推动下,营气变化为有色血液,遂成血的生成过程。
血的运行脏腑协同调控血主于心: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流布全身,承担营养滋润功能。肺主气并朝百脉,司呼吸、宣发肃降,调节气机并以宗气贯心助行血。脾主统血,脾气健则能固摄血液、维持血行常道。肝主藏血并主疏泄,调节血量与气机,防止出血并为血运行提供贮备与调控。整体上,心、肺、脾、肝相互配合以保证血的生成、运行与蓄藏。
  • 功能
项目要点简明说明
血的生理功能营养滋润全身血液在脉管中循环,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输送至各脏腑、皮肉、筋骨,为组织细胞的代谢和器官功能提供物质基础,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
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液充养脏腑,保证中枢及周围组织的代谢需要;当血液充足且质好时,表现为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反之可出现乏力、注意力下降、认知或感觉减退。

津液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宜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关节液和涕、泪等。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是津和溉的总称。津和液虽同属于水液,但两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所以从概念上应加以区别。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脆、脑、髋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环节要点简明说明(关键点已高亮)
生成来源与主脏腑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受纳、腐熟并吸收精微;小肠泌别清浊、主液,吸收大部分营养与水分;大肠主津,回收残余水分;这些被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送至,经脾的运化转输而生成津液并向四肢百骸布散。
输布多脏腑协调津液的输布依赖脾、肺、肾、肝、三焦的协同功能:
主运化并将津液上输于肺及四周布散;
主行水,宣发津液至上部与体表、肃降至肾膀胱;
主水并主宰气化(蒸腾)——一方面为全程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将肺下输之浊液经气化把清者上输回肺、浊者化为膀胱之尿;
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津行,促进输布通畅;
三焦为水道通路,通利则津液输布正常。
排泄四大出路主要排泄途径为汗、呼气、尿、粪:
肺将宣发至体表之津液化为汗经汗孔排出;呼气也带走部分水分;将水液气化为尿贮于膀胱并排出;大肠排粪时带走残余水分。
  • 津液的作用
功能要点临床意义
滋润濡养津液滋养内脏、筋骨、皮肤及毫毛。一般认为“津”质地清稀,以滋润为主;“液”质地稠厚,以濡养(营养)为主津液不足可见口干、皮肤干燥、肌肉萎缩、毛发枯秃等;治疗上重在补津、润燥(如滋阴生津、口服/外用润剂)。
化生血液津液为血液的组成与生成物质之一,渗入血脉可充养并保持血脉滑利。津液不足或失于输布可影响血液生成与运行,表现为面色苍白或瘀滞,临床需兼顾养血与生津。
调节阴阳平衡津液属阴液,参与体内阴阳动态平衡,通过自身调节随外界变化维持机体稳态。阴液亏损常伴阴虚证候(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辨证时关注津液状态以指导补阴或清热利湿。
排泄代谢产物津液代谢并随汗、尿等排出体外,参与代谢产物的转运与排泄,维持脏腑组织正常功能。津液运行障碍可致代谢产物潴留或水液代谢异常(浮肿、湿阻等);治疗侧重利水渗湿、通调水道并兼顾滋养津液。

脉象

  •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脉名脉象要点主要指示病机/常见证
浮脉浅取即得,重按反减,呈表浅于皮表证、虚证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深处方可触及里证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寒证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热证
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虚证
实脉脉来坚实,三部有力,来去俱盛实证
滑脉来如流利、如珠走盘,按之圆滑痰饮、食积、实热
洪脉脉形宽大,状如波涛,来盛去衰气分热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