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20 Nov 24 11:20:03 (Asia/Shanghai)
第34章 手外伤与断肢(指)再植
This tutorial is powered by Bensz/黄伟斌
手外伤
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目的是止血,减少创口进一步污染,防止加重组织损伤和迅速转运。
- 止血:局部加压包扎是手外伤最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可用于创面止血、腕平面的尺桡动脉断裂出血。禁用束带类物在腕平面以上捆扎,因为捆扎过紧、时间过长易导致手指坏死;若捆扎压力不够,只将静脉阻断而动脉未能完全阻断,出血会更加严重。
- 创口包扎:采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类包扎伤口,避免进一步污染。创口内不宜用药。
- 局部固定: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固定于腕平面以上,以减轻疼痛、防止进一步损伤。
- 迅速转运:赢得处理的最佳时间。
治疗原则
- 早期彻底清创:清创应在良好的麻醉和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从浅层到深层,按顺序将各种组织清晰辨别、认真清创,以防漏诊,以利于修复和防止进一步损伤组织。
- 组织修复:清创后,应尽可能一期修复手部的肌腱、神经、血管、骨等组织。
- 应争取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
- 若超过12小时,创口污染严重,组织损伤广泛,可延期(3周左右)或二期修复(12周左右)。
- 影响手部血液循环的血管损伤应立即修复,骨折、关节脱位应及时复位固定。
- 一期闭合伤口:皮肤裂伤,可直接缝合。碾压撕脱伤要根据皮肤活力判断切除多少组织。当有皮肤缺损时,若基底软组织良好或周围软组织可覆盖深部重要组织,可采用自体皮肤移植。若神经、肌腱、骨关节外篮,应采用皮瓣转移修复。
- 术后处理
- ①将手包扎固定于功能位;
- ②血管吻合固定2周,肌腱吻合固定34周,神经修复固定4周,关节脱位固定3周,骨折固定46周;
- ③术后10~14天拆线。
手部骨折与脱位的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骨折准确复位、有效固定、早期康复锻炼。
掌、指骨骨折及关节脱位多为开放性损伤,而腕舟状骨骨折和月骨脱位多为闭合性损伤。
- 开放性骨折脱位:对于开放性骨折脱位,无论创口情况和损伤的严重程度如何,均应立即复位,同时修复撕裂的关节囊、韧带。常用的手部骨折固定方式有克氏针、微型钢板螺钉、微型外固定支架等。
- 闭合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或经复位较稳定的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固定4~6周。
- 末节指骨骨折:多无明显移位,一般不需内固定。
肌腱损伤修复
- 肌腱是关节活动的传动装置,其损伤将严重影响手的功能,因此无论是伸肌还是屈肌,均应一期修复。
- 肌腱修复后,易产生粘连。伸肌腱具有腱周组织而无腱鞘,术后粘连较轻。屈肌腱,特别是从中节指骨中部至掌横纹,即指浅屈肌中节指骨的止点到掌指关节平面的腱鞘起点,也称“无人区”,此区有屈指深、浅肌腱且被覆腱鞘,肌腱损伤修复术后容易粘连,过去多主张切除指浅屈肌腱,随着对肌腱愈合机制的研究,现主张对“无人区”深、浅屈肌腱均应修复,腱鞘也应一并修复。
神经损伤修复
- 手部开放性神经断裂,应尽量在清创时一期修复。
- 否则,清创后应及时转院,待2~3周后,伤口无感染再行修复。
- 若创口污染严重或合并皮肤缺损,可在清创时将神经两断端的神经外膜固定于周围组织,防止神经退缩,以利于二期修复。
断肢(指)再植
-
现场急救:包括止血、包扎、保存断肢(指)和迅速转送。
-
完全性断肢(指)的处理:创面可用无菌或清洁敷料压迫包扎,有大血管出血可考虑用止血带止血。
-
不完全性断肢(指)的处理:用夹板确实固定,迅速送医院处理。
-
断肢(指)的保存:如受伤地点距医院较近,可将离断的肢体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类包好,勿须作任何处理,连同病人一起迅速送医院处理。如需远距离运送,则应采用干燥冷藏法保存。不能让断肢与冰块直接接触,以防冻伤,也不能用任何液体浸泡。到达医院后,检查断肢(指),用无菌敷料包裹,放于无菌盘中,置入4°C冰箱内。
-
多个断指的处理:多个断指应分别予以标记,按手术程序逐个取出,以缩短热缺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