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21 Aug 25 11:07:27 (Asia/Shanghai)
预防医学
This tutorial is powered by Bensz/黄伟斌
绪论
三级预防策略。
三级预防策略
1级是社区做的。2级相当于“体检”。3级相当于“住院”
层级 | 要点 | 简明措施 / 例示 |
---|---|---|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 在有害因素进入人群或环境前采取干预,属于根本性预防 | 总体与个体并重:A. 社会与环境措施:提供清洁饮用水和食品、环境保护(大气/水源/土壤)、公共场所禁烟、建设体育场所、媒体健康教育以提升公众健康素养。B. 针对健康个体:健康教育、合理营养与规律运动、免疫接种、婚前检查与避免近亲婚配、妊娠与儿童保健、对高危者实施化学预防(预防性用药)。 |
第二级预防(早期发现与干预) | 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早”)”;对传染病延伸为“五早(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 手段:普查/筛查/定期体检、高危人群重点检查、专科门诊与随访;建立疫情报告与隔离管理流程;筛查指标与频次应根据疾病自然史与危害程度制定(例如肿瘤筛查、传染病监测)。目标:在临床前期或可逆期干预,阻断进展或减轻严重度。 |
第三级预防(减少并发症与致残) | 以治疗与康复为主,防止疾病恶化、并发症与长期残疾 | 及时有效治疗以终止疾病进展;并重视并发症预防与康复:功能恢复训练、职业与生活能力重建、心理康复、家庭护理指导和社会参与支持。目标: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生活与劳动能力、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 |
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疾病分布的常用测量指标; 疾病流行强度;现状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诊断试验评价指标。
疾病分布的常用测量指标
疾病流行强度
强度 | 定义 | 备注 |
---|---|---|
散发 | 某病在一地区多年保持的一般发病水平,病例间无明显时空关联或相互传播关系。 | 参照近3年该地发病率;适用于较大范围、非小范围人群。常用于背景或基线水平。 |
流行 | 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同期散发水平,病例间有明显时空聚集或传播链。 | 发病率常为散发水平的3–10倍,提示有持续的局部传染传播。 |
大流行 | 疾病迅速蔓延、波及地域广,短期内可跨省、国界甚至洲界传播。 | 发病率超过当地历史流行水平(通常>10倍),如流感大流行;为广泛、跨区传播事件。 |
暴发 |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单位内,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相同或相似病例。 | 为流行的特殊形式,病例在时空上高度集中,通常限于小范围(如医院、学校、社区)。 |
疾病时间分布
类型 | 定义 | 常见原因或特点 |
---|---|---|
短期波动 | 又称时点流行或暴发,指在一个地区或一个集体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的发病数明显增多的现象。 | 常见于同一病因在短期内集中暴露导致。该群体中许多人在短期内先后发病,病情可有轻重不一;传染病和部分非传染病均可出现短期暴发。 |
季节性 | 指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 主要由致病因子或传播因素在该季节活动增强所致。多数传染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如呼吸道、肠道传染病),而很多非传染病则无明显季节性。 |
周期性 | 指疾病按规律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具有重复出现的周期(如流感每隔10~15年可能出现一次全球性流行)。 | 与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可实现的传播途径、病后可获得稳定免疫及病原变异等因素有关。典型要点:①易感人群数量;②传播机制能被实现;③病后获得免疫的持续性;④病原学变异。 |
长期变异 | 指经过较长时期(数年或数十年)后,疾病分布、感染类型、临床表现等逐渐发生显著趋势性变化的现象。 | 由病原变异、宿主免疫状况与致病力改变、诊断及防治技术进步、以及人口学资料与报告标准变化等共同作用产生。表现为疾病谱与流行强度的长期转变。 |
抽样方法
抽样方法 | 定义 | 备注或特点 |
---|---|---|
单纯随机抽样 | 从总体N个对象中,利用抽签、随机数字等方法随机抽取n个对象组成样本。 | 又称简单随机抽样,是最< strong>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适用于总体可完整列举且便于抽取的场景。 |
系统抽样 | 又称机械抽样,按一定顺序,按固定间隔(每隔k个单位)机械地抽取单位的方法。 | 当总体较大且个体分散时,抽到的个体可能不均匀,资料难以收集;不适合大型流行病学研究。 |
分层抽样 | 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然后在每层内进行随机抽样。 | 抽样误差较小;若总体内各层个体较分散,资料收集困难;不适合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当分层后仍分散时)。 |
整群抽样 | 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以群组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抽样,抽中群组后对群组内全部个体作为调查对象。 | 便于组织,易被调查对象接受,但抽样误差较大。为减少误差,常需按其他抽样方法增加1/2的样本含量。 |
多级抽样 | 将上述抽样方法综合运用的抽样方式,即分阶段、多层次进行抽样。 | 根据需要,每个阶段可先分层后整群或先整群后分层,原则是优势互补,既灵活又适用于大范围调查。 |
三种流行病学研究设计
比较项 | 现况研究(横断面/患病率研究) | 病例对照研究 | 队列研究 |
---|---|---|---|
概念/定义 | 在某一时间点对特定人群同时收集疾病与暴露等资料,描述分布与相关性,亦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 | 按是否患病选取病例组与对照组,回顾比较各组既往暴露情况,判断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回顾性、由果及因)。 | 按是否暴露或暴露程度将人群分组,随访比较结局发生率,可为前瞻性或回顾性,旨在评估暴露与结局之间的因果关联。 |
主要用途 | 估算患病率、描述人群健康状况与暴露分布、生成假设。 | 检验疾病与暴露的关联(尤其适合罕见病)、估计归因风险(OR);用于生成/检验病因假设。 | 检验因果关系、估算发病率、描述疾病自然史、评估暴露与结局的相对危险(RR)和累积发生率。 |
分类 | 无严格子类,按目的可分描述性或分析性横断面研究。 | 按对照来源可分社区对照、住院对照、病例配对对照等;按时间可为传统回顾性病例对照。 | 前瞻性队列、历史性(回顾性)队列、双向队列(含回顾与前瞻成分)。 |
实验对象选择 | 在目标人群中随机或系统抽样得到代表性样本;同一时间点对所有受试者测量暴露与结局。 | 病例:确诊的目标疾病患者;对照:与病例在混杂因子上可比但无该病的人(理想为来源于同一基准人群)。 | 基线确定一队列(一般无该结局)并按暴露分组;入组标准明确、能获得随访资料者优先。 |
对照对象选择 | 无传统对照组,比较不同暴露/亚组内部差异。 | 关键:对照须代表病例的来源基群,避免因选择偏倚导致暴露分布差异(可匹配年龄/性别等)。 | 非暴露组作为对照;可用内部比较(同一队列不同暴露水平)或外部比较组。 |
资料收集与统计分析 | 横断面资料一次性采集;常用描述统计(患病率、均数)、相关分析(OR在横断面亦可估计相对常见暴露的关联)。 | 以暴露比率比较为主,常用比值比(OR)及其95%CI;采用条件或非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注意回忆偏倚与信息偏倚的处理。 | 计算发病率、累积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危险比(HR);采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Cox回归)并调整混杂因子。 |
优点 | 快速、费用低、同时获得暴露与结局信息、适合估算患病率与多种暴露/结局的联合描述。 | 高效(对罕见病尤其),样本量较队列小,能同时考察多种暴露,时间与经费要求较低。 | 能明确时间顺序(暴露在前、结局在后)、适合评估因果关系与多种结局,能直接计算发病率与RR。 |
缺点 | 无法确立时间因果,受逆向因果影响;对短暂或季节性暴露敏感;易有选择性与测量偏倚。 | 回忆偏倚、选择偏倚风险高;不能直接估计发病率或RR(仅OR可估计);难以评估罕见暴露与常见结局。 | 通常耗时、成本高;前瞻性需长期随访并可能有脱失偏倚;对罕见结局效率低;历史队列受既有资料质量限制。 |
偏倚与混杂控制 | 重视抽样代表性与统一测量,采用标准化工具并调整已测混杂因子。 | 通过严格选择对照、匹配、使用盲法与标准化暴露问卷、并在分析中多变量调整来减弱偏倚与混杂。 | 基线测量潜在混杂因子、使用分层分析或回归模型(Cox/Poisson)调整;减少随访丢失与统一结局定义。 |
适用场景(简要指引) | 估计疾病/暴露的流行负担、卫生资源配置、生成假设。 | 研究罕见疾病、初步检验病因、当暴露无法前瞻测量时优先采用。 | 验证因果关系、研究暴露-剂量反应、评价时间-事件关系及疾病自然史。 |
诊断试验评价指标
- 常用指标
类型 | 指标 | 别称 | 定义 | 公式 | 临床意义 |
---|---|---|---|---|---|
真实性指标 | 灵敏度 | 真阳性率 | 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评价试验也判断为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 灵敏度 = a / (a + c) × 100% | 反映检出病人的能力;灵敏度高时,漏诊率低,适用于筛查(需要尽量少漏掉病人)。 |
特异度 | 真阴性率 | 指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评价试验也判断为阴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 特异度 = d / (b + d) × 100% | 反映排除非病人的能力;特异度高时,假阳性少,适用于确诊性检测。 | |
假阳性率 | 误诊率 | 指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评价试验错误判为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 假阳性率 = b / (b + d) × 100% | 与特异度互补(假阳性率 = 1 − 特异度);假阳性率低可减少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 |
假阴性率 | 漏诊率 | 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评价试验错误判为阴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 假阴性率 = c / (a + c) × 100% | 与灵敏度互补(假阴性率 = 1 − 灵敏度);假阴性率低可减少被漏诊的病人。 | |
一致性/综合 | 约登指数 | 正确信数 | 是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减1 | 约登指数 = (灵敏度 + 特异度) − 1 | 值接近1表示检测综合判别力强,可用于评价诊断试剂整体性能。 |
粗一致性 | 符合率 | 是评价试验所检出的真阳性和真阴性例数之和占受试人数的百分比 | 粗一致性 = (a + d) / (a + b + c + d) × 100% | 值越大越好,表示总体准确率高。 | |
可靠性指标 | 变异系数 | — | 用于定量测定试验的可靠性分析,反映测定值的离散程度 | 变异系数 = 标准差 / 测定均数 × 100% | 越小越好,说明定量结果重复性好。 |
符合率 | — | 用于定性测定试验的可靠性分析,衡量结果一致性 | 符合率 = (a + d) / n × 100% | 值越高越好,表示不同测定间一致性好。 | |
Kappa 值 | — | 用于定性资料的一致性分析,校正偶然一致后的一致性度量 | Kappa = [n(a + d) − (r1c1 + r2c2)] / [n^2 − (r1c1 + r2c2)] | 越高越好:Kappa≈1高度一致;Kappa≈0仅偶然一致。 | |
收益/预测指标 | 阳性预测值 | — | 指试验结果阳性人数中,真阳性人数所占的比例 | 阳性预测值 = a / (a + b) × 100% | 表示受检者试验阳性时其真实为病的概率;受疾病患病率影响,患病率高时该值升高。 |
阴性预测值 | — | 指试验结果阴性人数中,真阴性人数所占的比例 | 阴性预测值 = d / (c + d) × 100% | 表示受检者试验阴性时其真实不患病的概率;患病率低时该值升高。 | |
阳性似然比 | — | 是试验结果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 | 阳性似然比 = 灵敏度 / (1 − 特异度) | 说明病人中出现阳性结果的概率是非病人的多少倍;值越大,阳性结果提示真病的概率越高。 | |
阴性似然比 | — | 是试验结果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或按公式表示) | 阴性似然比 = (1 − 灵敏度) / 特异度 | 说明病人中出现阴性结果的概率是非病人的多少倍;值越小,阴性结果提示无病的概率越高。 |
- 一个例子
临床预防服务
重点章节,请全面掌握。
- 通过健康咨询改变求医者的不健康行为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式,是临床预防 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健康促进
类别 | 要点 | 简要说明 |
---|---|---|
健康促进五大活动领域 | 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 在各级政策中纳入健康影响评估与干预,通过立法、税收、城市规划等形成支持健康的制度环境,减少社会不平等。 |
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 改善物理与社会环境(如无烟场所、绿色空间、职业安全),使健康选择成为容易且可持续的选择。 | |
加强社区行动 | 动员社区资源与参与,提高社区自主性与互助能力,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项目。 | |
发展个人技能 | 通过健康教育与能力建设,提升个体的健康素养、自我管理与决策能力,促进长期行为改变。 | |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 从以治疗为主向以预防和健康促进为导向转变,提高基层保健可及性与连续性,支持三级预防。 | |
健康促进三项基本策略 | 倡导(Advocacy) | 通过利益相关者与政策影响,争取有利于健康的资源与政策,减少健康不平等等社会决定因素的影响。 |
增强能力(Enablement) | 消除个体与群体实现健康的障碍,提供知识、技能与支持,提升自我保健与风险管理能力。 | |
协调(Mediation/Co-ordination) | 跨部门、跨专业协作,在政府、社区、医疗、教育、民间组织间建立联动机制,整合资源以实现健康目标。 | |
促进健康行为分类 | A. 日常健康行为 | 指维持和增强健康的日常习惯,如合理膳食、充足睡眠、规律运动、个人卫生等,属于一级预防基础措施。 |
B. 避免环境危害行为 | 主动规避有害暴露(如远离污染源、避免接触污染水/有毒化学物质、改善居住/工作环境),以降低环境相关疾病风险。 | |
C. 戒除不良嗜好 | 停止或减少对健康有害的个人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滥用药物;通常需行为支持与医疗干预相结合。 | |
D. 预警/防护行为 | 采取预防性与应急处置行为,如开车系安全带、使用安全设备、学习急救与逃生技能,以预防或减轻伤害事件后果。 | |
E. 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 有效、及时使用卫生服务以实现三级预防,包括健康检查、免疫接种、按指南就诊与随访,避免过度或不足利用。 |
临床戒烟指导
项目 | 英文/简称 | 简明要点(临床可操作,层次分明) | ||||||||||
---|---|---|---|---|---|---|---|---|---|---|---|---|
询问 | Ask | 每次就诊均询问并记录吸烟状况:吸烟史、每日支数、戒烟史、戒断症状与动机。 | ||||||||||
建议 | Advise | 以明确、个体化语言强烈建议戒烟,指出与患者当前健康或疾病的直接关联;给出具体下一步(如门诊戒烟随访、戒烟药物)。 | ||||||||||
评估 | Assess | 评估戒烟意愿与准备阶段:区分有意愿(准备行动)与无意愿(需动机增强)。对有意愿者进入“帮助/安排”流程;对无意愿者实施5R以提高动机。 | ||||||||||
5R |
| |||||||||||
帮助 | Assist | 提供戒烟药物与行为咨询:帮助设定戒烟日、训练应对戒断的技能、提供戒烟材料并安排支持(家属/小组/心理干预)。 | ||||||||||
安排随访 | Arrange | 确定随访时间表:至少在戒烟后第1周随访1次,随后按需长期随访,监测戒断、依从与复吸并及时调整治疗。 | ||||||||||
要点 | 实施顺序 | 5R为评估(Assess)内用于提高动机的工具,不与5A并列;对不同行为阶段可将5A与5R结合使用,按患者准备度分层干预。 |
- 戒烟药物
药物 / 类别 | 主要机制(要点) | 临床要点与用法 |
---|---|---|
尼古丁替代疗法(NRT) | 通过提供外源性尼古丁,替代或部分替代烟草来源的尼古丁,缓解戒断症状;常见剂型:咀嚼胶、贴片、吸入剂、鼻喷剂、含片。 | 目标:减轻戒断、降低复吸。剂型与给药途径可并用以改善效果和依从性(例如贴片+短效制剂用于突破性渴吸)。注意剂量递减与皮肤/口腔副反应;孕妇和心血管不稳定者用药需权衡风险与收益。 |
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 | 非尼古丁类通过抑制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的重摄取并拮抗部分烟碱受体,降低渴吸与戒断症状。 | 口服处方药(缓释片);禁忌:癫痫病史、正在使用MAOI或有高癫痫风险者。常见不良反应:失眠、口干、头痛。典型疗程按说明逐步维持再减停。 |
伐尼克兰(Varenicline) | 选择性α4β2烟碱受体部分激动剂:既有部分激动效应缓解戒断、又阻断尼古丁结合减少愉悦感。 | 处方药;疗效通常优于单用NRT或安非他酮。常见不良反应:恶心、睡眠异常。监测精神症状并按指南调整剂量或停药。 |
联合/序贯治疗 | 可通过联合不同作用机制提高戒断率。常用有效方案示例: | 示例组合:长期尼古丁贴片(>14周)+短效NRT(咀嚼胶或鼻喷剂);或尼古丁贴片+盐酸安非他酮;必要时在专科指导下使用伐尼克兰与其他药物的联合或序贯治疗。治疗需个体化,评估禁忌、药物相互作用与安全监测。 |
合理膳食
-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指标 | 代号 | 定义(要点) |
---|---|---|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 DRIs | 一组用于评价与规划群体与个体日平均营养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平均需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等分项指标。 |
平均需要量 | EAR | 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个体对某营养素需求量的平均值,用于群体水平评估和确定RNI。 |
推荐摄入量 | RNI | 指可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个体需求量的摄入水平,相当于传统的RDA(每日膳食营养供给量)。 |
适宜摄入量 | AI | 当缺乏确定EAR/RNI的数据时采用:①由观察或实验得出的健康人群营养摄入量;②对纯母乳喂养婴儿(出生到4–6月)其全部营养来自母乳时,母乳中营养含量即为其AI值。 |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 UL | 表示平均每日摄入某营养素的最高限量,当摄入量超过UL时,发生毒副作用的风险增加。 |
- 中国居民膳食
- 常考营养素来源
营养素 | 主要食物来源 | 要点/临床相关 |
---|---|---|
蛋白质 | 动物性:畜禽、鱼类、蛋、鲜奶(蛋白含量约10%–20%;鲜奶1.5%–3.8%);植物性:大豆及制品(20%–40%),粮谷类8%–10% | 动物性蛋白质质量更高;大豆为主要优质植物蛋白来源。多数植物蛋白生物利用率低于动物蛋白,临床营养处方应考虑氨基酸互补与总蛋白量。 |
脂类 | 坚果类(脂肪含量约50%–70%)、油料作物、动物性脂肪、蛋黄、肝脏 | 花生、大豆、蛋黄、肝等富含磷脂。膳食脂肪来源影响血脂谱与能量密度,处理高脂/高热量患者需控制摄入与脂肪类型。 |
碳水化合物 | 谷类(米、面)、薯类、蔬菜、水果、豆类(含可发酵碳水) | 食物中碳水主要来自谷薯蔬果。临床关注GI/GL与血糖负荷,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患者需调整来源与总量。 |
钙 | 奶及奶制品(首选)、小虾皮、海带、黄豆及制品、黑豆、赤小豆、瓜子、芝麻酱、绿叶蔬菜 | 奶制品为最可靠钙来源;小虾皮钙含量高,海带次之。需考虑钙与维生素D、吸收抑制因子(草酸、植酸)对生物利用度影响。 |
铁 | 动物肝脏、全血制品、畜禽、鱼类、海带、黑木耳等(动物性含铁生物利用率较高) | 动物性来源含血红素铁,吸收率高;植物性含非血红素铁,易受抑制(与维生素C同时摄入可提高非血红素铁吸收)。 |
锌 | 海产品、红色肉类、动物肝脏为优良来源;植物性含量较低 | 动物性食品为锌的首选来源。注意长期素食者、婴幼儿与老年人锌摄入与吸收风险。 |
- 人群营养评价指标
指标 | 测量方法 | 意义 |
---|---|---|
年龄组别体重 | 儿童实测体重 | 应在同年龄组标准体重的±2个标准差范围内 |
身高组别体重 | 儿童实测体重 | 应在同身高组标准体重的±2个标准差范围内 |
理想体重 | 成人理想体重(kg)=身高(cm)−100(身高≤165cm者取105) | 实测体重与理想体重±10%内为正常;±(10%~20%)为偏瘦或超重;>20%为肥胖;<−20%为严重消瘦 |
体质指数 | 体质指数(BMI)= 体重(kg)/[身高(m)]² | BMI<18.5kg/m² 为体重过低;BMI 18.5~23.9kg/m² 为体重正常;BMI 24.0~27.9kg/m² 为超重;BMI ≥28kg/m² 为肥胖 |
皮褶厚度 | 测量三头肌、肩胛下、腋骨上沿皮褶厚度 | 通过皮下脂肪厚度反映身体脂肪含量,常用于评估体脂分布与总体脂肪量 |
上臂围 | 上臂中点周长(多用于5岁以下儿童) | 反映肌肉与皮下脂肪情况,用于快速了解一般营养状况 |
腰围 | 临床上估计腹部脂肪过多的简便指标 | 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提示腹型肥胖相关疾病风险增加 |
身体活动促进
身体活动强度
运动强度 | 最大心率百分比(%) | 自我感知运动强度 (RPE) | 代谢当量 (MET) |
---|---|---|---|
说明:最大心率≈220−年龄;RPE为主观疲劳/努力评分;1 MET≈静息代谢,约等于每千克体重每分钟消耗3.5 ml O2(≈1.05 kcal/min·kg)。 | |||
低强度 | 40–60 | 较轻 | <3 |
中强度 | 60–70 | 稍累 | 3–6 |
高强度 | 71–85 | 累 | 6–10 |
极高强度 | >85 | 很累 | 10–11 |
常见身体活动的代谢当量值
强度分级 | MET范围 & 要点 | 常见活动(对应MET值) |
---|---|---|
低强度 | <3 MET 安静或轻微体动,几乎不影响说话与呼吸。 | 居家/商场缓慢走动 2.0;演奏大部分乐器 2.0–2.5;骑自行车(轻度/职业性)1.5;晒图/手工/打牌 1.5;洗盘子/熨烫 2.3;做饭/走动/看孩子 2.5;柔和活动/钓鱼 2.5。 |
中强度 | 3–6 MET 可持续运动,感到呼吸加重但仍能交谈一句话。 | 步行:4 km/h(平路)≈3.0;5.6 km/h≈4.0;6.4 km/h(负重上楼)≈5.0;下楼/下山 3.0;中慢速上楼 4.0。家务:擦窗/洗车 3.0;清扫/拖地/吸尘 3.0–3.5;木工 3.6;操作步行割草机 5.5。运动:和孩子玩 4.0;乒乓/踩水/太极 4.0;羽毛球练习 4.5;网球练习 5.0;集体舞 5.5;舞厅舞/慢舞/排球练习 3.0;早操/工间操 3.5。 |
高强度 | ≥6 MET 明显费力,说话受限,短时间可持续高耗能活动。 | 上坡/负重:5.6 km/h上山、7.5–11 kg负重上楼 ≈6.0;7.2 km/h快步走 ≈6.3;走跑结合/篮球练习 ≈6.0。劳动:铲沙/铲煤 7.0;高强度农活(捆干草)8.0。跑步/有氧:8 km/h跑步、慢速跳绳、游泳、滑冰 ≈8.0;9.6 km/h跑步、中速跳绳 ≈10.0;16–19 km/h 对应更高强度(竞速)。 |
有益健康的身体活动推荐量
2010年WHO制定了《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对各年龄组的身体活动量进行了推荐。
年龄组 | 要点 | 具体建议 |
---|---|---|
5–17岁 | 日常至少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有氧 | 身体活动涵盖家庭、学校、社区的玩耍、游戏、体育、通勤、家务与计划性锻炼。A. 应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B. 超过60分钟可带来更多益处。C. 大多数日常体力活动应为有氧活动,并结合肌力与骨骼负重活动以促进生长发育。 |
18–64岁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 | 身体活动包含日常生活、工作、通勤、家务、休闲体育与计划性锻炼。A.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或等量组合。B. 有氧活动每次应持续≥10分钟。C. 为更多健康效益,建议将量增加至每周300分钟中等强度或150分钟高强度(或等量组合)。D. 每周至少2天进行以大肌群为主的增强肌力活动(阻力训练、体重训练等)。 |
≥65岁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并重视平衡与肌力 | 身体活动包括日常生活、通勤、家务、休闲与有计划锻炼;考虑合并慢性病和功能限制。A.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或等量组合。B. 有氧每次≥10分钟。C. 为更多益处可增加至每周300分钟中等强度或150分钟高强度(或等量组合)。D. 活动能力较差者至少每周3天进行增强平衡与防跌倒的活动。E. 每周至少2天进行以大肌群为主的增强肌力活动。F. 因健康原因不能完成建议量者,应在能力允许范围内尽量增加活动量。 |
社区公共卫生
环境卫生;食物中毒。
疫苗效果评价
指标 | 要点 | 计算/定义(简明) |
---|---|---|
免疫学效果指标 | 通过血清学检测评价疫苗诱导的抗体反应 | 常用指标:接种后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抗体持续时间。具体判定示例:脊髓灰质炎抗体≥1:4倍增高;麻疹血凝抑制抗体≥1:2或升高4倍及以上。 |
流行病学学效果指标 | 现场试验或随机对照结果用于估算保护率 | 疫苗保护率(%) = (对照组发病率 − 接种组发病率) / 对照组发病率 ×100%。疫苗✨效果指数 = 对照组发病率 / 接种组发病率。 |
计划免疫工作考核指标 | 覆盖与服务质量为核心 | 包含多项指标(下列分别计算):A. 建卡率:按WHO推荐群组抽样,调查12–18月龄儿童建卡情况,目标≥98%。B. 某疫苗接种率(%) = 已按免疫程序完成接种人数 / 应接种人数 ×100%。C. 四苗覆盖率(%) = 接种符合免疫程序的四苗人数 / 调查的适龄儿童人数 ×100%。D. 冷链设备完好率(%) = 某设备正常运转数 / 某设备装备数 ×100%。 |
污染物
类型 | 定义要点 | 主要例子 |
---|---|---|
一次污染物 | 直接从污染源排入环境,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即排放物本身即为污染物,不依赖环境转化产生毒性或新物种。 | 大气:SO₂、CO、氟利昂(CFCs)、颗粒物(PM)/烟尘、火山灰;水体/土壤:重金属(铅、汞、镉)、部分有机物(石油类、溶剂) |
二次污染物 | 由一次污染物在环境的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的新污染物;性质(毒性、稳定性、分配)与原始排放物不同,可能在不同媒介中产生更大危害。 | 光化学烟雾中臭氧(O₃)、硝酸盐/硫酸盐二次粒子(PM₂.₅的组分)、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等 |
环境有害因素危害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危害类型 | 所致疾病 | 致病机制或备注 |
---|---|---|
直接危害 | 急性中毒 — 烟雾事件 | 分为煤烟型与光化学烟雾;可致急性呼吸道刺激、缺氧或系统性中毒。 |
慢性炎症 — 结膜炎、咽喉炎、慢阻肺 | 长期吸入PM、SO2、NOx等导致眼、上/下呼吸道慢性炎症与气流受限。 | |
变态反应性疾病 | 甲醛、SO2及某些化学品可致敏或加重过敏性哮喘/鼻炎。 | |
非特异性感染易感性增加 | 严重污染区居民局部免疫因子(唾液溶菌酶、SIgA)下降,呼吸道感染率上升。 | |
致癌作用 — 肺癌等 | 多环芳烃、石棉、镍、铬等具有致癌性,长期暴露增加肺癌风险。 | |
全身性慢性损害 | 长期PM2.5与重金属暴露可促发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损伤及不良妊娠结局。 | |
间接危害 | 温室效应相关:传染病/寄生虫病/食物中毒 | CO2、甲烷、臭氧等导致气候变化,改变病媒分布与粮食安全,间接增加传染病与食源性疾病风险。 |
形成酸雨 — 呼吸道慢性炎症 | 大气中SO2、NOx等溶于水汽形成酸性沉降,破坏生态并通过污染暴露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 |
破坏臭氧层 — 皮肤癌与眼表损伤 | 氯氟烃(CFC)等破坏臭氧层,导致地表紫外线增强,增加皮肤癌与角/结膜损伤风险。 |
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类别 | 要点 | 健康影响 / 代表例 |
---|---|---|
概述 | 当污染物排入水体超过自净能力,水质与理化、生物特性改变,降低水的使用价值并引发疾病与生态破坏。 | 可导致饮用或接触性疾病暴发、慢性中毒、生态毒性及食物链生物富集带来的人体危害。 |
富营养化(N、P) | 藻类暴发与藻毒素产生 | 破坏生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蓄积,可引起中毒、胃肠症状、肝损伤甚至死亡(如藻类毒素中毒病例)。 |
微生物污染(介水传染病) | 病原体经饮用或接触传播 | 常见表现为急性消化道或肝脏感染。例: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暴发与食用受污染贝类有关,临床可见黄疸、厌食、疲乏、肝功能异常。 |
化学污染 | 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可致急性或慢性中毒 | 可致神经系统、肝肾等多器官损伤,并有致癌风险。代表性事件:日本水俣病(甲基汞中毒)导致感觉障碍、肌力减退、视听受损、智力下降、胎儿畸形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 |
临床与公共卫生要点 | 预防优先:水源保护与监测 | 加强水质监测(微生物、毒理指标)、及时封闭污染源、食品链监管与公众健康教育;对暴发事件需溯源与采取饮水替代/净化、医疗干预与长期随访。 |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类别 | 要点 | 简明说明 |
---|---|---|
生物性污染 | 主要危害与常见病原 | 可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常见有:肠道传染病(腹泻、呕吐、发热)、寄生虫病(腹泻、营养不良、贫血);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引起系统性感染,如细菌性食物中毒、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另外典型病例如:钩端螺旋体病:高热、黄疸、肌痛、肾功能损害;炭疽(皮肤炭疽:黑色痂;吸入炭疽:呼吸困难、休克);破伤风:强直性痉挛、开口困难;肉毒中毒:进行性肌无力,可致吞咽/呼吸麻痹。控制要点为良好个人卫生、食品与饮水安全、及时疫苗接种与环境消毒。 |
化学污染 | 总体类别 | 包括重金属、有机农药及其他工业化学品的暴露,可通过呼吸道、经皮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导致急慢性中毒与器官损害,部分物质具有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三致”)。预防重在源头控制、个人防护与环境监测。 |
化学→重金属 | 常见金属及典型损害 | 常见有铅(神经认知损害、贫血)、汞(中枢/周围神经与发育毒性)、镉(以镉污染引起的痛痛病(Itai‑itai病):骨痛、骨折、肾功能损害最典型)、砷(皮肤病变、外周神经病变及致癌风险)、铬(致癌性)。临床提示包括慢性暴露相关的神经、肾、造血及皮肤表现;检测以生物标志物(血/尿重金属)与功能学检查为主。 |
化学→农药(有机磷) | 暴露途径与特征性损害 | 有机磷可经皮、呼吸道、消化道吸收,急性中毒表现为胆碱能危象(流涎、出汗、支气管分泌增多、呼吸困难、瞳孔缩小、肌束颤、肌无力);慢性暴露以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肝肾损害为主,且存在“三致”作用(致癌、致突变、致畸)。处理原则为立即脱离暴露、去污、对症支持与必要时阿托品或解磷定等特异性解毒。 |
毒物
毒物种类 | 举例 | 对健康的危害(要点) |
---|---|---|
金属及类金属毒物 | 铅、汞、镉、砷 | 铅中毒主要损害神经、造血、消化系统,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腹绞痛、贫血等;汞、镉、砷亦分别损害神经与消化系统并可致慢性中毒。 |
刺激性气体 | SO₂、HCl、NO、NO₂、Cl₂ 等 | 局部腐蚀/刺激为主:可损伤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严重时出现气道水肿和化学性肺炎。 |
窒息性气体 | 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硫化氢(H₂S)、甲烷 | 通过降低血液或周围空气中可用氧含量或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机体缺氧(中毒低氧表现),急性可致意识丧失或死亡。 |
有机溶剂 | 苯、正己烷、二氯乙烯等 |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职业性皮炎,并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呼吸道刺激;长期接触可损害血液系统、肝脏及生殖功能。 |
苯的氨基/硝基衍生物 | 苯胺、联苯胺、三硝基甲苯等 | ①可导致高铁血红蛋白形成、溶血及其他血液损伤并伴肝损害;②联苯胺与职业性膀胱癌相关,三硝基甲苯可引起白内障。 |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相关毒物 | 氯乙烯、丙烯腈、偶氮二异丁腈、某些异氰酸酯 | 氯乙烯可致雷诺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和肝损害;某些异氰酸酯对皮肤有原发刺激及致敏作用,长期接触可致系统性损害。 |
农药 |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 |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中毒以胆碱能危象为特点(流涎、出汗、呼吸困难、肌无力、意识改变),拟除虫菊酯较少致胆碱能危象但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 |
粉尘
类别 | 要点 | 简明说明 |
---|---|---|
定义 | 生产性粉尘 |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能在空气中悬浮的固体微粒;按空气动力学直径(AED)分级:可吸入性粉尘:AED <15 μm,可到达肺泡(呼吸性)粉尘:AED <5 μm。 |
主要来源 | 工业与采掘作业 | 矿石开采、隧道开凿、耐火材料、玻璃、水泥、陶瓷、金属加工、矿粉与砂石处理等过程产生的粉尘。 |
理化特性 | 尺寸、形状、溶解性与化学成分 | 粒径决定沉积部位;形状与表面决定机械损伤与炎症反应;化学成分(石英、石棉、金属氧化物等)决定毒性与致病类型。 |
对机体的主要损害 | 呼吸道物理/化学性损伤与免疫炎症 | 小尺寸颗粒穿透深部肺组织,引起上皮损伤、慢性炎症、纤维化及肺功能减退;某些成分可致毒性、致癌或系统性累及(心血管、肝肾等)。 |
常见职业病 | 尘肺(矽肺、煤工尘肺等) | 特征性表现:慢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乏力、进行性肺功能受限;影像学可见小结节、网状或纤维化改变,严重者可并发肺心病、呼吸衰竭。 |
预防要点 | 源头控制与个人防护 | 工程控制(密闭、局部排风、湿法作业)、职业卫生监测、个人防护(合格口罩/呼吸防护)、健康体检与培训。 |
食品污染物
危害物质 | 所致疾病 | 原因或致病机制 |
---|---|---|
黄曲霉毒素 | 肝损害,致癌(肝癌、胃癌、肾癌、直肠癌等) | 黄曲霉毒素为已知最强的天然致癌物,通过DNA加合物形成与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转化。 |
农药(有机磷等) | 急慢性中毒、致突变、致畸、致癌;内分泌、免疫、生殖系统功能损害 | 有机磷为神经毒剂,可抑制胆碱酯酶;长期低剂量暴露可造成肝脏、血液及内分泌系统损害。 |
兽药 | 急慢性毒性、致突变、致畸、致癌 | 可引起药物残留导致激素样反应、细菌耐药性增加及过敏反应;长期残留有致癌风险。 |
有毒重金属(铅、汞、镉、铬等) | 铅中毒:智力发育障碍及多系统损害;镉中毒:癌症、肾损害;汞中毒:神经系统损害、痛痛病等 | 重金属通过土壤水体富集进入食物链,长期低剂量蓄积导致神经、造血、肾脏及生殖系统损伤。 |
亚硝胺 | 消化道肿瘤(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癌等) | 亚硝酸盐与胺类在体内或食品加工中生成亚硝胺,具有强致癌性,腌制/烟熏食品含量高。 |
多环芳烃(PAHs) | 上皮源性肿瘤(皮肤癌、肺癌、胃癌、消化道癌) | 如苯并芘等PAHs为强致癌物,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暴露,经代谢活化与DNA反应引起突变。 |
食物中毒
肉类易导致沙门菌食物中毒——记忆为
杀肉吃
。海鲜易导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记忆为
海上副产品
。腌制食品易导致亚硝酸盐中毒——记忆
用盐腌制
。罐头易导致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记忆为
肉罐
头有毒。
细菌
病原体 | 季节性 | 食品种类 | 病原分布 | 潜伏期 | 临床表现 |
---|---|---|---|---|---|
沙门菌 | 夏秋季多发 | 肉类、蛋类、乳制品、家禽 |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动物肠道 | 6-72小时,多为8-24小时 | 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头痛 |
副溶血性弧菌 | 夏秋季高发 | 海产品(鱼、虾、蟹、贝类) | 海水、海产品 | 4-96小时,多为10-20小时 | 急性胃肠炎:腹痛、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可伴发热 |
葡萄球菌肠毒素 | 夏季多发 | 奶制品、肉制品、剩饭菜、糕点 | 人体皮肤、鼻咽部,化脓性感染 | 30分钟-8小时,多为1-6小时 | 急性发病:剧烈呕吐、恶心、腹痛、腹泻,一般不发热 |
变形杆菌 | 夏秋季 | 动物性食品,特别是海产品、肉类 | 人和动物肠道,土壤、水体 | 2-22小时,多为8-14小时 | 急性胃肠炎:上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泻,可有发热、头痛 |
肉毒梭菌 | 无明显季节性 | 家庭自制发酵豆谷类制品、肉类、罐头 | 土壤、动物肠道 | 数小时-数天,多为12-48小时 | 弛缓性瘫痪:头痛、乏力、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呼吸困难,不发热,神志清楚 |
有害动植物
中毒类型 | 毒性物质/机制 | 临床表现 |
---|---|---|
河豚中毒 | 河豚毒素(神经毒素),作用于周围神经及脑干中枢致神经麻痹 | 胃肠道症状、口唇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共济失调;重症:瘫痪、言语不清、发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
组胺中毒 | 摄入含大量组胺的鱼类,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支气管收缩;潜伏期10分钟~2小时 | 面部、胸部或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头痛头晕,心慌胸闷,呼吸加快 |
毒草中毒 | 各类有毒植物,毒性成分复杂多样 | 主要分4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中毒性肝炎型 |
化学物质
类别 | 毒物/常见代表 | 要点 |
---|---|---|
亚硝酸盐中毒 | 亚硝酸盐、硝酸盐 | 常见于腌制肉制品、泡菜、变质蔬菜。中毒机制:亚硝酸盐将正常携氧的亚铁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导致失去携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临床表现:头痛、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皮肤发绀、烦躁不安、昏迷等。解毒:亚甲蓝(美蓝)。 |
砷中毒 | 三氧化二砷(砷霜) | 多来自岩层、地下水、煤层污染。金属砷不易溶水、毒性低,临床所指多为砷化物(三氧化二砷)中毒。中毒机制:砷化物破坏细胞代谢引起消化道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急性中毒以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为主,伴有中枢神经症状(谵妄、昏迷)。解毒:二巯丙磺酸钠、二巯丙醇或青霉胺(依具体指征选用)。 |
有机磷中毒 | 甲拌磷、对硫磷、敌敌畏、甲胺磷、乐果、马拉硫磷等农用杀虫剂 | 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为常见急性中毒原因。中毒机制:有机磷与乙酰胆碱酯酶发生磷酸化,抑制其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导致乙酰胆碱在神经节、神经肌肉接头及副交感末梢过度积聚。临床表现:头晕、无力、站立不稳、躁动、恶心呕吐、腹泻、瞳孔缩小、大小便失禁、肌肉震颤等(兼有副交感与中枢症状)。解毒:阿托品(对抗胆碱能危象)+ 解磷定(pralidoxime,恢复AChE)。 |
真菌
病种 | 病因与毒理 | 主要临床特征、诊断与处理 |
---|---|---|
赤病(麦角中毒) | 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寄生于谷类,产生麦角生物碱(如麦角胺、麦角新碱) | 周围血管痉挛导致间歇性坏疽、感觉异常(针刺样疼痛、麻木)、幻觉和精神症状。实验室/辅助:病史(摄入发霉黑色菌核)、皮肤及周围血管缺血表现;可检测麦角生物碱(研究/参考)。处理:立即停用可疑谷物,支持治疗(镇痛、保暖、避免烟草/咖啡因),严重坏疽者外科处理或截肢;对精神/幻觉症状可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公共卫生:严格粮食检疫与去除受染穗核,改善贮藏条件。 |
受霉变玉米中毒(呕吐性/神经型,常见为玉米黄曲霉/青霉或产生fumonisin) | 玉米被霉菌(如Fusarium spp. 产生fumonisin)污染;fumonisin抑制鞘氨醇合成酶,损伤肝、肾和神经系统 | 神经型:儿童或家畜出现急性神经症状(共济失调、瘫痪、惊厥);呕吐/急性肠胃症状亦可。诊断:摄入史(霉变玉米/玉米制品)、临床表现、可检测fumonisin水平(参考检验)。处理:停用污染食物,支持治疗(液体、纠正电解质、对症处理);严重神经损伤者神经支持与康复;预防以农业与贮藏控制、筛查霉菌毒素为主。 |
霉变甘蔗中毒 | 甘蔗在收储或加工中被霉菌污染,或产生代谢毒素(特定毒素视具体霉菌而定) | 以急性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肝肾损害或神经症状为主,严重病例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诊断依赖摄入史与排除其他病因,必要时做霉菌毒素检测与肝肾功能检查。处理:停止摄入疑似甘蔗制品,支持性治疗(补液、保肝、保肾、对症),重症监护与必要的器官支持;公共卫生措施:加强甘蔗采收、运输与加工的卫生与干燥,及时丢弃霉变原料。 |
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
卫生服务需求;医保政策。
- 公共卫生的核心功能是:评价,制定政策,保障。
医疗保健机构的三个等级
等级 | 定义(简明) | 主要职责 / 服务范围 |
---|---|---|
一级医院 | 基层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直接为社区提供医疗、预防、康复与保健的综合服务。常见形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 | 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初诊与慢病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健康管理、转诊至上级医院;负责社区健康教育与预防接种等。 |
二级医院 | 区域性中级医疗机构,为多个社区或县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兼具一定的技术与管理能力。 | 承担急诊、住院、专科门诊,开展常见病的诊治与一定复杂疾病的处理;是地区医疗、预防的技术中心,负责教学与对基层的技术指导与转诊。 |
三级医院 | 跨地区或省级以上的大型综合或专科医院,具有完备的医疗、教学、科研能力与高级诊疗技术。 | 提供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高级专科服务、危重症救治;承担教学、科研、区域医疗质量控制与技术辐射,接受跨区域转诊并指导下级医院。 |
我国医保体系
项目 | 参保范围/对象 | 主要特点、筹资与支付范围 |
---|---|---|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 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在职职工(不同性质单位均可参保)。 | 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单位缴费率控制在工资总额约6%,个人约2%。资金管理为社会统筹+个人账户,保障为基本医疗保障,按“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确定可支付服务与标准。 |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不属于职工医保覆盖的城镇居民:中小学生(含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少年儿童及其他非从业居民;参保属自愿,主以家庭缴费。 | 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补助(鼓励单位对职工家属补助)。基金重点用于住院及门诊大病支出,覆盖范围以基金与地方政策为准。 |
补充医疗保险 | 单位、企业或特定人群在基本医保之外自愿参加的辅助性保险。 | 用于弥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外的医疗费用,为基本医保的补充。筹资与保障水平依据单位/团体规定。 |
商业医疗保险 | 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参保自愿,面向公众或特定人群。 | 以营利为目的,属于广义补充医疗保障,通常不与基本医保直接衔接。运作模式分为共同保险/再保险/直接(独立)保险等。 |
社会医疗救助 | 面向特困群体:无固定收入、无生活依靠、无基本医保的老年人、失业者、残疾人等。 | 由政府财政与社会捐赠为主资助,提供医疗费用补助,是多层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解决支付困难人群的医疗费用问题。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 | 覆盖所有农村居民;乡镇企业职工是否参加由县级政府决定。 | 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政府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一般以县(市)为单位统筹管理,重点保障大额医疗支出。 |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参保人。 | 在基本医保基础上对高额医疗费用进一步保障;资金来源为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和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或额度设立的大病险资金。 |
长期护理保险 | 为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群(因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生活无法自理者)。 | 对因失能需要机构或家庭长期护理的费用给予补偿;保障对象为长期失能人群,用于长期康复、支持性护理或家庭护理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