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31 Jul 25 11:54:58 (Asia/Shanghai)

生理学

This tutorial is powered by Bensz/黄伟斌

绪论

比较少考

考题

  • 下列生理功能活动中,有负反馈调节参与的活动是 A. 排尿时膀胱的收缩 D. 体温的昼夜节律性波动 B.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 E. 呼吸性酸中毒时呼吸加深加快 C. 血管出血的止血过程

基础

  • 体液调节的方式

image-20250724214227093

  • 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区别:体温的昼夜节律性波动也属于负反馈

image-20250724214246722

细胞基本功能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其产生机制,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考题

  • 【例1】Na+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 A.单纯扩散 D.出胞作用 B. 易化扩散 E.入胞作用 C. 主动转运
  • 【例2】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发生饱和现象的机制是 A. 跨膜浓度梯度降低 B.载体特异性较差 C.跨膜电位梯度降低 D.物质转运能量不足 E. 载体转运达极限
  • 【例3】在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中,驱动小管液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直接动力是 A. 泵蛋白水解 ATP释放的能量 B. 同向转运体水解 ATP释放的能量 C. 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D.钠泵活动造成的膜两侧 Na浓度差 E.由同向转入细胞的物质提供能量
  • 【例4】细胞膜内、外正常 Na和K浓度差的形成与维持是由于 A. 安静时K比 Na更易通过细胞膜 B. 兴奋时 Na比 K更易通过细胞膜C. K的不断外流和Na的不断内流 D. 膜上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共同作用 E. 膜上 Na-K依赖式 ATP 酶的活动
  • 【例5】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方式是A. 单纯扩散 D.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B.主动转运 E.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C.出胞
  • 【例6】静息电位主要是由某种离子跨膜移动的结果,这种离子是 A. Na D.Ca B.K E.Fe C.CI
  • 【例7】当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影响 Na-K泵活动时,可使细胞的 A.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E.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变 D. 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解: 静息电位主要由 K⁺ 的平衡电位(E_K)决定。Na-K 泵功能减弱时,细胞内 K⁺ 浓度降低(K⁺ 流失增加),同时细胞内 Na⁺ 浓度升高。这使 K⁺ 的平衡电位(E_K)略微变负,但 Na⁺ 浓度升高和 Na-K 泵电致性作用(净外向电流)的丧失会导致静息电位去极化(即静息电位减小,绝对值变小,电位变得更正)。因此,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的幅度取决于去极化时 Na⁺ 内流的驱动力和动作电位峰值电位。Na⁺ 内流驱动力依赖于 Na⁺ 的浓度梯度。泵功能减弱时,细胞内 Na⁺ 浓度升高,导致 Na⁺ 浓度梯度减小,从而使 Na⁺ 平衡电位(E_Na)降低(峰值电位变得不那么正)。同时,静息电位的去极化(变得更正)进一步减少了动作电位的幅度(幅度为峰值电位与静息电位之差)。因此,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 【例8】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 Na B.K D.Ca E. Mg C.CI
  • 【例9】细胞静息电位为-90mV,当其受到刺激后变为-100mV 时的膜电位变化称为 A. 极化 B.复极化 C. 超极化 D. 反极化 E.去极化
  • 【例10】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的主要因素是 A. 刺激强度 D.细胞内、外 Na浓度差 B. 刺激时间 E.神经纤维的直径 C. 阈电位水平
  • 【例11】动作电位不会因刺激频率增加而叠加融合的原因是 A. 全或无的特征 B. 发生超射 D.绝对不应期E. 相对不应期 C. 不衰减传导
  • 【例12】用阈下刺激即可诱发心肌细胞产生期前收缩的兴奋性周期时相是 A.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D.局部反应期 E. 超常期 C. 低常期
  • 【例13】细胞在未受刺激时所具有稳定的细胞内外电位差的膜电位是 A. 静息电位 D. 局部电位 B.后电位 E. 动作电位 C. 阈电位
  • 【例14】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是 A. 静息电位 D. 局部电位 B.后电位 E. 动作电位 C. 阈电位
  • 【例15】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 D.5-羟色胺 B.去甲肾上腺素 E.y-氨基丁酸 C. 乙酰胆碱
  • 【例16】男孩,5岁。误服有机磷农药1小时,具体量不详。感胸闷、恶心、视物模糊。查体: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压眶有反应,双侧瞳孔缩小,四肢震颤,大汗,流涎,心率50次/分。患儿最可能出现的神经活动改变是 A. 接头后膜 a 受体被阻断 D. 神经末梢释放 NE 增加 B. 接头后膜 ACh 受体阻断 E. 神经末梢释放 ACh 增加 C. 接头间隙 ACh 蓄积
  • 【例17】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因子是 A. Na D. Mg B.IP3 E.Ca C.DG
  • 【例18】能与粗肌丝横桥结合,启动肌节收缩的蛋白质是 A.肌球蛋白 B. 肌动蛋白 D. 肌钙蛋白 E. 肌凝蛋白 C.原肌球蛋白
  • 【例19】将骨骼肌细胞膜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是 A.横管系统 B. 纵管系统 D.纵管终末池 E.三联管结构 C. 肌质网

基础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 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易化扩散无须消耗 ATP,属于被动转运。

image-20250724215855298

  • 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易发饱和现象,原因是细胞膜中载体的数量和转运速率有限

  • 主动转运是指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image-20250724220025706

  • 膜泡运输: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并不直接穿过细胞膜,而是由膜包围形成囊泡,通过膜包裹、膜融合和膜离断等一系列过程完成,故称膜泡运输膜泡运输是一个主动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更多蛋白质参与。

image-20250724220213019

细胞电活动

  • 静息电位的基本概念

image-20250724220550053

  • 静息电位主要与K平衡电位有关,细胞高K浓度、细胞膜对K较高的通透性、细胞内负电荷蛋白不能自由活动等因素综合形成

  • 静息时细胞膜对 Na 也有极小的通透性,Na顺浓度差内流,从而部分抵消由 K外流 所形成的膜内负电位

  • 动作电位的常考概念: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

image-20250724220926998

  •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理化性刺激使膜电位上升至阈电位后,膜对 Na 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超过了膜对K的通透性,Na迅速内流导致膜内负电位迅速消失。但Na通道的开放时间很短,动作电位很快复位为静息电位,此时钠泵活性加强以将多余的Na转运到细胞外并将K运至细胞内。因此,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的主要因素是细胞内外Na浓度差
  • 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衰减传播、脉冲式发放(绝对不应期的存在)
  • 兴奋性和周期性的变化:与Na/Ca通道活性、膜电位水平密切相关

image-20250724222006926

  • 动作电位 vs. 局部电位

image-20250724222159127

骨骼肌收缩

  •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image-20250726174556766

  • 终板电位 vs. 骨骼肌动作电位

image-20250726174633987

  • 各种影响骨骼肌收缩的毒药机制
    • 黑寡妇蜘蛛毒素:促进接头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导致乙酰胆碱耗竭,造成接头传递受阻。
    • 筒箭毒碱和α银环蛇毒:可与终板膜上N型乙酰胆碱门控通道结合,与乙酰胆碱竞争结合位点,从而导致接头传递受阻。
    • 有机磷农药和新斯的明:属于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乙酰胆碱的水解,造成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大量堆积,并持续作用于终板膜上的通道蛋白质分子,导致肌肉震颤等一系列中毒症状。
  • 横纹肌的肌节、肌管(差一个好的图)
    •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
    • 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主干
    • 当肌肉舒张时,原肌球蛋白所在的位置恰好能掩盖肌动蛋白上的横桥结合位点,抑制肌丝滑行。
    • 肌钙蛋白(Tn)以一定的间距出现在原肌球蛋白上,可与原肌球蛋白分子以1:1 的比例结合。
    • 在胞质中Ca浓度升高时,Ca与TnC结合,而导致肌钙蛋白发生构象变化,进而引起 Tnl与肌动蛋白的结合减弱、原肌球蛋白分子向肌动蛋白双螺旋沟槽的深部移动,从而暴露出肌动蛋白上的横桥结合位点,引发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产生肌丝滑行而导致肌肉收缩。
    • 横管也称T管,是与肌原纤维走行方向垂直的膜性管道,由细胞膜内陷并向深部延伸而成。骨骼肌T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形成三联管结构。
    • 心肌T管与单侧的终池相接触而形成一联管结构
    •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是三联管,耦联因子是Ca
    • 肌肉收缩能力提高可导致长度-张力关系曲线上移、张力-速度关系曲线右上移。

image-20250726175115308

image-20250726175415511

血液

血浆渗透压,红细胞生理,血型,输血原则

考题

  • 血清和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A. 钙离子 D.凝集素 B. 球蛋白 E. 纤维蛋白原 C.白蛋白
  • 血浆胶体渗透压决定于 A.血浆总蛋白含量 D.血浆白蛋白含量 B. 红细胞数目 E. 血浆氯化钠含量 C. 血浆球蛋白含量
  • 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是 A.铁、维生素B12 D. 蛋白质、维生素B12 B. 叶酸、维生素B12 E. 铁、蛋白质 C. 蛋白质、叶酸
  • 促进幼红细胞发育成熟的辅助因子是A. 内因子 D.维生素E B.维生素B12 E. 促红细胞生成素 C. 维生素K
  • 衰老红细胞难以通过微小血管和孔隙的主要原因是 A. 渗透脆性增加 B. 细胞体积增大 D. 血红蛋白减少 E.变形能力减退 C. 悬浮稳定性下降
  • 【例6】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红细胞增殖和分化,其主要靶细胞是 A. 造血干细胞 B. 幼红细胞 D.早期红系祖细胞 E. 晚期红系祖细胞 C.网织红细胞
  • 【例7】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血小板的作用不包括 A.血小板黏附于受损血管内皮下的胶原上 B. 血小板释放 ADP和TXA2,引起血小板聚集 C.血小板释放 5-HT、TXA,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 D. 参与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完成初步止血 E. 使纤溶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溶蛋白,形成血凝块
  • 【例8】下列凝血因子中,不属于维生素K依赖性的是 A. VII D. IX B.X E. II C.VIII
  • 【例9】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 C. 前者只需要内因子,后者只需要外因子 E. 前者由FXII发动,后者由FIII发动 B. 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 D.激活凝血酶的途径不同,其他相同
  • 【例10】血友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凝血因子异常是 A. 缺少凝血因子VIII或IX D. 缺少凝血因子III和X B.缺少凝血因子II和X D. 缺少凝血因子III和V C. 缺少凝血因子IV和VII
  • 【例11】肠切除术后肠痿长期禁食患者可能出现的凝血因子异常是 A. 缺少凝血因子VIII或IX D. 缺少凝血因子III和X B.缺少凝血因子II和X D. 缺少凝血因子III和V C. 缺少凝血因子IV和VII
  • 【例12】能增强抗凝血酶抗凝作用的物质是 A. 肝素 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B.蛋白质C E.α2-巨球蛋白 C.凝血酶调制素
  • 【例13】决定血型的物质是 A. 红细胞膜特异性凝集原 D. 血浆特异性凝集原 B. 红细胞膜特异性受体 E. 血浆特异性凝集素 C. 红细胞膜特异性凝集素
  • 【例14】ABO血型中,O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的抗原是 A. A 抗原 B. B 抗原 D. H抗原 E.MHC抗原 C.O抗原
  • 【例15】可导致输血反应的天然抗体类型是A. IgM D. IgB B.lgG E. lgA C. IgD
  • 【例16】体重为60kg的患者体内血量约为 A. 3.0L D. 6.0L B. 4.4L E. 9.0L C. 5.0L
  • 【例17】献血者为A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应为 A.B型 B.AB型C. A型 D.O型 E.A型或B型

基础

红细胞

  •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 由品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 晶体 vs. 胶体

image-20250726182020329

  • 血浆pH缓冲物质主要包括 NaHCO3 /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和 Na2HPO4/NaH2PO4。最重要的是NaHCO3/H2CO3
  • 血沉试验时,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称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ESR与红细胞叠连有关,而后者又主要取决于血浆成分的变化
  • 血沉加快见于血浆中胆固醇↑,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沉减慢见于白蛋白↑、卵磷脂↑。荡秋千、白卵(胆球纤,白卵)
  •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而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 DNA所需的重要辅酶。铁摄人不足可导致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 B12 缺乏可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 晚期红系祖细胞/幼红细胞因存在较密集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受体,主要受EPO的调节,是EPO作用的主要靶细胞。EPO 主要由肾产生,组织缺氧是促进EPO分泌的生理性刺激因素。
  • 青春期后男性红细胞数量多于女性与性激素水平有关。

血小板

  • 生理特性

image-20250726182926637

生理性止血

  • 巧记

    • 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2、7、9、10。记忆 爱(2)妻(7)就(9)是(10)依赖维生素K
    • FI 为纤维蛋白原,记忆为工资1千元(1-纤-原)。
    • FIV 为钙离子,记忆为四(IV)个乞丐(Ca)
    • FV为易变因子,记忆为悟(V)空七十二变
    • 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记忆为舞吧(5、8)—找个整天泡舞吧的男或女朋友,是最不稳定的
  • 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出血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

image-20250726183030764

  • 凝血三步曲: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
  • 在凝血酶作用下,溶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凝血酶激活 FXIII,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彼此交织成网,形成血凝块。
  • 内源性凝血 vs. 外源性凝血(内12外面找小三

image-20250726183447030

image-20250726183623475

  • 血友病甲、乙、丙分别缺乏8、9、11

  • ✨生理性抗凝物质:肝素的机制常考

image-20250726184108126

  • 凝血/抗凝的实际应用
    • 外科手术时,常用温盐水纱布压迫止血,这是因为纱布是异物,可激活 FXII及血小板,适当加温可加速凝血过程中的酶促反应
    • 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都需要Ca”的参与,故临床工作中可采用枸橼酸钠、草酸铵、草酸钾等与Ca结合而去除血浆中游离的Ca,而实现体外抗凝
    • 华法林可抑制2、7、9、10等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在体内具有抗凝作用
    • 肝素在体内、体外均能立即发挥抗凝作用
  • 止血栓的溶解主要依赖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
  • 在纤溶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分解为许多可溶性小肽,称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血型与输血原则

  • 血型: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 凝集原

  • ABO血型

image-20250726190253981

  • O型红细胞上不含有A、B抗原,但含有H抗原,A、B抗原都是在H抗原的基础上形成的。
  • Rh血型中,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者称为Rh 阳性,不含有D抗原者称力 Rh 阴性
  • 已发现有50多种 Rh抗原,与临床关系密切的5种按抗原性强弱依次为 D>E>C>c>e
  • Rh vs. ABO:天然抗体

image-20250726190428486

  •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 (70~80ml/kg)。体重60kg的人,血量为4.2~4.8L。
  • 输血原则:临床上这个操作叫抽血型交叉
    • 交叉配血的两侧都没有发生凝集反应,即配血相合
    • 如果主侧发生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
    • 主侧不发生凝集反应,而次侧发生凝集反应,称配血基本相合,见于:将0型血输给其他血型的受血者;AB 型受血者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

image-20250726190656148

血液循环

全面掌握

考题

  • 【例1】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上升最快的阶段是A. 快速射血期 B.等容收缩期 D. 等容舒张期 E.快速充盈期 C. 减慢射血期
  • 【例2】主动脉瓣关闭发生于 A. 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D. 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B.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E.减慢充盈期开始时 C. 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 【例3】男,54 岁。活动时喘憋渐加重,出现夜间憋醒。高血压病史10余年。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左心室扩大,LVEF35%。患者喘憋的机制为 A.左心室充盈压明显降低 C. 左心室每搏功明显高于右心室每搏功 E. 心室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明显降低 B.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受损 D. 左心室搏出量明显少于右心室搏出量
  • 【例4】男,62岁。高血压病史15年,血压162/90mmlHg,心率92次/分,律齐,心电图提示左心室肥厚。患者血压变化对心动周期的影响是 A.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 D. 心室充盈期延长 B. 心室等容舒张期缩短 E. 心房收缩期缩短 C. 心房舒张期延长
  • 【例5】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的因素为 A.妊娠 D.焦虑 B.运动 E. 甲状腺功能减退 C. 贫血
  • 【例6】正常人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A. 心室充盈期缩短 B. 快速射血期缩短D. 心室肌氧气供应不足 E. 经减压反射调节后心缩力减弱 C.减慢射血期缩短
  • 【例7】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是 A. 动作电位去极相有超射现象 D. 有明显的4期自动去极化 B. 复极时间长于去极时间 E. 动作电位的总时间长于骨骼肌 C.有复极2期(平台期)
  • 【例8】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是 A. 动作电位去极相有超射现象 D. 有明显的4期自动去极化 B. 复极时间长于去极时间 E. 动作电位的总时间长于骨骼肌 C.有复极2期(平台期)
  • 【例9】心肌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 A. 绝对不应期短 D. 超常期特别长 B.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E. 低常期较长 C. 相对不应期短
  • 【例10】男,24岁。不洁饮食后腹泻2天,心悸1天。心电图示频发提前发生的宽大畸形 QRS波群,时限>0.123。其最可能发生在心肌细胞的 A. 相对不应期 D.静息期 B. 快速复极初期 E. 超常期 C. 有效不应期
  • 【例11】心脏内传导速度最快的部位是 A. 窦房结 D. 浦肯野纤维 B. 心房肌 E. 心室肌 C. 房室交界
  • 【例12】心肌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A. 窦房结 D. 浦肯野纤维 B. 心房肌 E. 心室肌 C. 房室交界
  • 【例13】下列哪一项变化可以在心电图中看到?A. 窦房结去极化 B. 心房肌去极化 C. 房间束去极化 D. 房室结去极化 E. 希氏束去极化
  • 【例14】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动脉血压变化特点是 A. 主要为收缩压升高 D. 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B.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E. 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 C. 主要为舒张压升高
  • 【例15】正常老年人动脉血压的生理性变化特点是 A. 主要为收缩压升高 D. 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B.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E. 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 C. 主要为舒张压升高
  • 【例16】以小动脉硬化为主的患者动脉血压变化特点是 A. 主要为收缩压升高 D. 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B.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E. 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 C. 主要为舒张压升高
  • 【例17】生理情况下,对收缩压影响最大的是 A.心率的变化 D. 循环血量的变化 B. 每搏量 E. 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变化 C. 外周阻力的变化
  • 【例18】女,68岁。心悸、头晕1小时。既往高血压病史2个月,规律服用降压药,平时血压(130~150)/(60~70)mmHg。查体:BP80/50mmHg,心率40次/分。该患者血压降低最可能的原因是 A. 左心室后负荷增加 B.左心室舒张功能损害 C. 心包内压力增加 D. 每搏输出量降低 E. 左心室前负荷增加
  • 【例 19】维持组织液生成量与回流量平衡的机制是 A. 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 D. 改变毛细血管前后阻力比 B. 毛细血管交替性开放和关闭 C. 毛细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 E. 多余的生成部分经毛细淋巴管回流
  • 【例20】发生右心衰竭时,引起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A. 毛细血管压力增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 淋巴回流受阻 E.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C. 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 【例21】静脉注射后能促使组织液水分移至毛细血管内的是 A. 1.5%氯化钠溶液 B. 丙种球蛋白 D. 20%葡萄糖溶液 E. 白蛋白 C.5%葡萄糖溶液
  • 【例22】患者,78岁。突然从卧位转为立位时感头晕,立即测血压 80/60mmHg。患者将会发生的生理变化为 A. 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强,心迷走传出增强 C.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心迷走传出增强 B.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强,心交感传出增强 D. 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心迷走传出减弱 E. 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心交感传出减弱
  • 【例23】男,16岁。阵发性心棒1年余,突发突止,发作间期心电图正常。10分钟前再次发作,心电图示快速、规则的 QRS波群,形态正常,未见明显P波。急诊医师在患者右胸锁乳突肌内综平甲状软骨水平按摩数秒后,心律突然恢复正常。该治疗手法的作用机制是 A. 减弱心迷走神经紧张 B. 兴奋颈动脉体感受器 C. 加强心交感神经紧张 D. 兴奋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E.兴奋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 【例24】静脉注射小剂量肾上腺素后,心率增快,心排出量增加,但舒张压变化不大,这是因为 A. 全身血管收缩 B. 全身血管扩张 C.骨骼肌血管扩张 D. 对外周血管无效应 E. 对全身血管无反应
  • 【例25】关于血管紧张素II生理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收缩全身阻力血管 D.促进下丘脑释放血管升压素 B. 收缩容量血管 C. 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 E. 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 【例26】女,32岁。3小时前呕吐咖啡样液体 1000ml,感心悸,出冷汗。查体:T36.5°C, P120次/分,R25次/分,BP80/60mmHg,神志清楚,面色发白,四肢厥冷。 该患者可能的生理反应是 A. 前列环素上升 B. 血管紧张素I下降 C. 白三烯下降 D. 血栓烷 A2下降 E. 儿茶酚胺上升
  • 【例27】体位性低血压恢复正常时,心率加快的原因是 A. 心交感神经冲动增多 D. 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减少 B. 交感缩血管纤维冲动增多 E.交感舒血管纤维冲动增多 C. 心迷走神经冲动增多
  • 【例28】临床上按摩颈动脉窦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直接作用是 A. 心交感神经冲动增多 D. 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减少 B. 交感缩血管纤维冲动增多 E.交感舒血管纤维冲动增多 C. 心迷走神经冲动增多
  • 【例29】颈动脉窦灌注压升高时诱发降压反射的起因是 A. 心交感神经冲动增多 D. 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减少 B. 交感缩血管纤维冲动增多 E.交感舒血管纤维冲动增多 C. 心迷走神经冲动增多
  • 【例30】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多的因素是 A.主动脉舒张压降低 D.心室收缩期延长 B. 体循环外周阻力减小 E. 心率增加 C. 心室舒张期延长
  • 【例31】可导致冠状动脉强烈舒张的因素是A.交感神经兴奋凶受体 D. ATP B.迷走神经兴奋N受体 E.洋地黄 C. 腺苷

基础

心脏泵血功能

  • 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活动的顺序与时间的关系

image-20250726201923431

  • 心动周期常考:等缩、快射、慢射、等舒、快充、慢充、房缩等7个亚区; 房室瓣4关3开,动脉瓣1关2开4关

image-20250726202248086

  • 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image-20250726202325127

  • 前 vs. 后负荷

image-20250726203230196

  • 安静时心输出量为5L/min,活动时的最大心输出量25L/min,则心力储备为20L/min。心力储备的大小顺序为心率储备>心缩期储备>心舒期储备。

心肌电活动

心肌的动作电位

  • 心肌工作细胞的静息电位稳定为-90~-80mV
  •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image-20250726215904361

  • 不同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模式差异

image-20250726215927513

  •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有平台期,有超射,有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 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最大特点就是有明显的4期自动去极化。4 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的基础。

心肌的兴奋性

image-20250726220201484

  • 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ERP)。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相当长,达200~300ms,这是使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
  • 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性兴奋冲动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然后恢复窦性心律。

image-20250726220440222

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衡量细胞自律性的指标为自动兴奋的频率,即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避免房室收缩重叠。

自律性最高的是窦房结,收缩力最强的是心室肌细胞。

传导速度最快的是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慢的是房室交界处。

  • 窦房结P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约为100次/分
  • 窦房结一心房肌一房室交界一房室束、左右束支一浦肯野纤维一心室肌
  • 房室交界处传导最缓慢,称房-室延搁
  • 传导方式:以局部电流方式通过细胞间缝隙连接直接扩散至相邻细胞使心肌细胞同步收缩。
  • 心肌收缩的特点:同步收缩(缝隙连接)、不发生强直收缩、对细胞外 Ca 依赖性强(肌质网不如骨骼肌发达,贮存的Ca量较少)

正常心电图

  • P波:反映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 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的去极化过程。
  • PR间期:反映左、右心房开始去极化到左、右心室开始去极化的时间
  • ST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化的过程
  • 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化的过程。
  • QT间期:反映心室肌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

image-20250726221040968

血管生理

收缩压/舒张压的影响因素是常考点

  •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image-20250726221527783

  • 血压降落的幅度以微动脉最显著,故动脉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 心率的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心率加快时舒张压升高(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因此在心舒期从大动脉流向外周的血流量减少,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致使舒张压明显升高)。

image-20250726221738303

  • 中心静脉压(CVP)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为4~12cmH2O。
  • 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有利于外周静脉血回流至右心房。呼气时相反。
  •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image-20250726222149721

  • 90%在静脉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余约10%进人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心脏神经

image-20250726222412830

  • 血管神经:大多数血管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单一支配,少数还接受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支配。

image-20250726222504480

  • 动脉压力感受器
    • 最重要的是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不能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窦神经加人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

image-20250726222630486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image-20250726222957197

  • 血管紧张素II的生理功能
    • 收缩全身微动脉,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 收缩静脉,使回心血量增多
    • 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增加
    • 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加强
    • 促进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素(下丘脑合成)和缩宫素
    • 增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
    • 刺激醛固酮分泌
    • 引起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 肾上腺素 vs. 去甲肾上腺素

image-20250726223037630

  • 血管升压素(VP)也称抗利尿激素(ADH),是由下丘脑合成、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

器官循环

  • 冠状动脉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4%~5%,而心脏重量仅占体重的0.5%左右,可见冠状动脉血流量极大。
  • 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
  • 心动周期对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image-20250726224033297](/Users/bensz/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typora-user-images/image-20250726224033297.png)

  • 冠状动脉血流量的调节:腺苷最强

![image-20250726224050843](/Users/bensz/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typora-user-images/image-20250726224050843.png)

呼吸

重点,全面掌握

氧解离曲线、潮气量等概念

考题

  • 【例1】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 A. 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D. 大气压与胸内压之差 B. 胸内压与跨壁压之差 E. 大气压与跨壁压之差 C. 大气压与肺内压之差
  • 【例2】胸膜腔内压等于 A. 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D. 大气压-肺弹性回缩力 B.大气压+跨肺压 E. 大气压 + 肺弹性回缩力 C. 大气压+跨胸壁压
  • 【例3】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将导致 A. 肺难于扩张 D. 肺泡内液体表面张力降低 B. 肺弹性阻力减小 E. 小肺泡内压小于大肺泡内压 C. 肺顺应性增大
  • 【例4】患者肺活量为3600ml,潮气量为400ml,补吸气量为2600ml。其补呼气量是 A. 600ml B.1000ml C.2600ml D. 3600ml E.4000ml
  • 【例5】女,20岁。咳嗽、胸闷1周。查体:右下肺呼吸音消失。胸部X线片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该患者肺通气功能检查最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 一秒量下降 B. 余气量下降 C. 肺总量下降 D.用力肺活量下降 E.一秒率下降
  • 【例6】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之差等于 A.潮气量X呼吸频率 D.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B.功能余气量X呼吸频率 E. 肺活量X呼吸频率 C. 余气量x呼吸频率
  • 【例7】呼吸频率加倍,潮气量减半,将使 A. 每分通气量增加 D. 肺泡通气量减少 B.每分通气量减少 E.肺泡通气量不变 C. 肺泡通气量增加
  • 【例8】肺换气的驱动力是 A. 呼吸膜通透性 D. 呼吸膜气体交换面积 B.气体分子溶解度 E.呼吸膜两侧气体分压梯度 C. 气体分子与血红蛋白亲和力
  • 【例9】体内C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A.静脉血液 D. 组织液 B. 毛细血管血液 E.细胞内液 C. 动脉血液
  • 【例10】可导致肺通气/血流比值>0.8的疾病是 A.肺血栓栓塞 D. 肺不张 B.肺气肿 E.肺纤维化 C. 肺水肿
  • 【例11】下列哪一种情况下氧解离曲线发生右移?A. 肺通气阻力减小 D. 血温降低 B. 代谢性碱中毒 E.血CO2分压下降 C. 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
  • 【例12】男,56岁。因“肺部感染、休克”入监护室治疗。血气分析示该患者存在“代谢性酸中毒,I型呼吸衰竭”。为保证患者的组织氧供,此时不宜快速纠正酸中毒,其主要原因在于酸中毒时 A.组织氧摄取能力增加 B.血红蛋白结合氧增加 C. 肺可获得更多的氧 D. 组织氧耗量减少 E. 氧离曲线右移
  • 【例13】血中Hb所能结合的氧量是 A. 氧分压 D. 氧饱和度 B. 氧含量 E. 氧合 Hb 的亲和力 C. 氧容量
  • 【例14】血中Hb实际结合的氧量是 A. 氧分压 D. 氧饱和度 B. 氧含量 E. 氧合 Hb 的亲和力 C. 氧容量
  • 【例15】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方式是 A. 物理溶解 D. 形成碳酸氢盐 B. 与水结合成碳酸 E.与血浆白蛋白结合 C. 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 【例16】缺氧对呼吸的影响通过 A. 中枢化学感受器 D. 神经 B. 外周化学感受器 E. 氢离子 C. 体液
  • 【例17】缺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的原因是 A.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D. 刺激呼吸肌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E.通过肺牵张反射 C.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 【例18】动脉血 PCO2 在 40~60mmHg范围内升高时,呼吸运动的改变是 A.幅度变深,频率变快 B. 幅度变浅,频率变快 D.幅度变浅,频率变慢 E.幅度变深,频度不变 C. 幅度变深,频率变慢
  • 【例19】血液中 H+ 浓度变化调节呼吸运动的主要刺激部位是 A. 支气管壁內肺牵张感受器 B.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D. 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 E.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C. 延髓腹侧面化学感受器

基础

肺通气的阻力

  • 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肌的舒缩,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泡气与外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

  •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平静呼吸时,吸气末胸膜腔内负压绝对值最大。

  • 弹性阻力

    • 肺的弹性阻力
    • 胸廓的弹性阻力
    • 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I型细胞分泌,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image-20250727075438050

    • 弹性阻力是指物体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变形的力。顺应性是指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
  • 非弹性阻力

    • 惯性阻力
    • 黏滞阻力
    • 气道阻力:占非弹性阻力的 80%~90%。健康成人平静时,总气道阻力主要发生在鼻(约占总阻力50%),声门(约占25%)、气管和支气管(约占15%)等部位。
  • 弹性阻力 vs. 非弹性阻力

image-20250727075747310

肺容积和肺容量

  • 肺容积的相关指标

image-20250727075946497

  • 肺容量的相关指标

image-20250727080057998

  • 模式图

image-20250727080035476

  • 临床意义
    • FEV1/FVC(一秒率)阻塞性肺疾病限制性肺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支气管哮喘PEV1/FVC变小、余气量变大。肺纤维化等限制性肺疾病患者FEV1和 FVC均下降,但FEV1/FVC仍可基本正常,此外还显示余气量减少。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 概念

image-20250727081049600

  • 呼吸方式与肺泡通气量

image-20250727081121511

  • 成人肺通气常考公式
    • 无效腔气量 = 150ml,潮气量=500ml。
    • 肺通气量 = 潮气量x呼吸频率。
    • 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 呼吸频率 = 肺通气量 - 无效腔气量 x 呼吸频率。

肺换气

  • 气体交换的关键因素是交换部位两侧的气压

  • O2和CO2的交换都是以单纯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实现的,不到0.3s即可达到平衡

  • 影响因素

    • 呼吸膜厚度:正常情况下,呼吸膜的平均厚度为 0.6μm
    • 呼吸膜面积:正常成年人两肺的肺泡总数约7亿个,总扩散面积达70m2
    • 通气/血流比值(Va/Q)

    image-20250727081649661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 O2和CO2的运输方式

image-20250727081844131

  • 血红蛋白的氧含量是指100ml 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血红蛋白的氧容量是指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能结合的最大氧量。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指血红蛋白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正常人动脉血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为97-100%。

  • 氧解离曲线:血液PO,与 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加(氧利用增加)油(右)

    • 氧解离曲线右移(可增加氧的利用)—PCO2↑、2,3-DPG↑、T↑、pH↓。
    • 氧解离曲线左移(可减少氧的利用)—PCO2↓、2,3-DPG↓、T↓、pH↑。

    image-20250727082252951

  • 碳酸酐酶在CO2的运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image-20250727082511364

  • 进入红细胞的一部分CO2 可与 Hb 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HHbNHCOOH)。此反应迅速,可逆,不需要酶的催化,受氧合作用的调节。

  • 何尔登效应:Hb在肺部(PO2高的地方)优先与O2结合而不易与CO2结合,在PO2低的地方优先与CO2结合并向肺部运输。

    image-20250727082630236

感受器

  • 外周 vs. 中枢:外氧中氢。短暂缺氧时主要是刺激外周,但酸中毒后可刺激外周 + 中枢。外周组织容易缺氧(所以外周化学感受器优先感知PaO2)

image-20250727083029532

image-20250727083334344

  • 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CO2既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又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其中以中枢化学感受器起主要作用一定水平的 PaCO,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的
  • 因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较慢,故脑脊液中的H+才是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最有效刺激
  • 缺02只能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进行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感受的是PaO2,并不是O2含量
  • 通常,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最强,H+作用次之,低氧的作用最弱

消化和吸收

考题

  • 【例1】关于胃肠内在神经丛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包括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 B. 含大量神经纤维,但神经元不多 C. 递质仅是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 E. 不受外来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 D. 仅有运动功能,而无感觉功能
  • 【例2】有关促胃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促进胃酸的分泌 D. 刺激消化道黏膜的生长 B.促进胃窦的运动 E. 促进胰液的分泌和胆固醇的合成 C.刺激胰岛素的释放
  • 【例3】胃壁细胞分泌H+的方式是 A. 原发性主动转运 D.单纯扩散 B.继发性主动转运 E.易化扩散 C.出胞作用
  • 【例4】正常情况下,胃黏膜不被胃酸所消化是由于 A. 胃液含有内因子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 C. 胃液不含有可消化胃黏膜的酶 E. 胃液含有糖蛋白可以中和胃酸 B. 胃液含有大量的HCO3,可以中和胃酸 D. 黏膜-碳酸氢盐屏障可以保护胃黏膜
  • 【例5】男,66岁。上腹胀痛10余年。胃镜检查:胃体黏膜变薄,血管透见,皱襞稀疏。病理检查:胃体腺体萎缩。该患者不应出现的生理变化是 A.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 B. 铁吸收减少 C. 维生素B12吸收减少 D. 血清促胃液素降低 E. 胃酸分泌减少
  • 【例6】可分泌胃蛋白酶原的主要细胞是 A.肥大细胞 D.杯状细胞 B.壁细胞 E.主细胞 C.黏液细胞
  • 【例7】能正反馈激活自身分泌的胃液成分是 A. 碳酸氢盐 D. 胃蛋白酶 B. 内因子 E.黏液 C. 盐酸
  • 【例8】能负反馈抑制自身分泌的胃液成分是 A. 碳酸氢盐 D. 胃蛋白酶 B. 内因子 E.黏液 C. 盐酸
  • 【例9】能促进促胰液素分泌的胃液成分是 A. 碳酸氢盐 D. 胃蛋白酶 B. 内因子 E.黏液 C. 盐酸
  • 【例10】参与胃容受性舒张的有 A.迷走-迷走反射 D.迷走-迷走反射+肠-胃反射 B. 壁内神经丛反射 E.迷走-迷走反射+壁内神经丛反射 C. 肠-胃反射
  • 【例11】促进胃排空的因素有 A.迷走-迷走反射 D.迷走-迷走反射+肠-胃反射 B. 壁内神经丛反射 E.迷走-迷走反射+壁内神经丛反射 C. 肠-胃反射
  • 【例12】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 A.迷走-迷走反射 D.迷走-迷走反射+肠-胃反射 B. 壁内神经丛反射 E.迷走-迷走反射+壁内神经丛反射 C. 肠-胃反射
  • 【例13】激活糜蛋白酶原的是 A. 肠激酶 D.组胺 B. 胰蛋白酶 E. 辅脂酶 C. 盐酸
  • 【例14】下列食物成分进入十二指肠后,刺激胆囊收缩素分泌作用最强的是 A.电解质 B.碳水化合物 D. 蛋白质 E.纤维素 C. 脂肪
  • 🌟【例15】患者,女,25岁。腹泻、腹痛半个月。大便可见大量油性物质。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降部多发潰疡。基础胃素分泌量 12mmolh(参考值1~5mmol/h),血清促胃液素 1145.7pg/ml(参考值50~150pg/ml)。出现脂肪泻的原因是 A. 小肠液分泌不足 B. 胰液分泌不足 C. 胆盐微胶粒群聚 D. 胆汁分泌不足 E. 胰脂肪酶失活 解:十二指肠溃疡,高胃泌素水平,和基础胃酸分泌增高(基础胃素分泌量),这些都指向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在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中,胃酸过多会导致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酸化,这会影响脂肪消化。脂肪消化需要胰脂肪酶和胆汁。胰脂肪酶在碱性pH下工作最好。如果环境太酸,胰脂肪酶可能失活或不能正常工作。
  • 【例16】胆汁排出障碍时,消化作用减弱的酶是 A. 肠激酶 D. 胰脂肪酶 B.胰蛋白酶 E.胰淀粉酶 C. 糜蛋白酶
  • 【例17】胆汁中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的有效成分是 A.脂肪酶 D. 胆盐 B.胆红素 E.胆固醇 C. 胆绿素
  • 【例18】男,75岁。腹胀、便秘、食欲不振半年。无腹痛、腹泻,无呕吐。既往体健。查体:T36.5°C,P80次/分,R18次/分,BP14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腹软,无压病,Murphy 征(-)。腹部B超示胆囊萎缩。可能受影响的情况是 A. 蛋白质分解 D. 脂肪分解产物吸收 B. 蛋白质分解产物吸收 E.淀粉类食物消化分解 C. 单糖吸收
  • 【例19】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A.容受性舒张 D. 紧张性收缩 B. 袋状往返运动 E. 分节运动 C. 蠕动
  • 【例20】当小肠被食糜盈时,小肠反复进行分节运动,其主要作用是 A. 充分混合食糜与消化液 B. 将食糜不断向前推进 D. 促进消化液继续分泌 E. 促进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C. 刺激胃肠激素的释放
  • 【例21】患者,男性,86岁。因化脓性膝关节炎入院治疗,经过大量广谱抗生素治疗14天,出现上肢及臀部淤斑。实验室检查:凝血因子2、7、9、10水平显著降低。其凝血因子水平显著降低的原因是 A. 细茵抑制凝血因子合成 B. 细菌促进凝血因子失活 C. 维生素K消耗过多 D. 维生素K合成障碍 E.维生素K吸收障碍 解:维生素K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饮食摄入(如绿叶蔬菜),二是肠道细菌(特别是大肠杆菌)合成的维生素K2。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氟喹诺酮类等)在长期大量使用时,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减少维生素K的合成。
  • 🌟【例22】维生素Bnz是许多代谢过程所必需的,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引起其缺乏?A. 慢性胃炎引起的胃酸缺乏 B. 胃壁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破坏 C.外科切除空肠 D.外科切除回肠 E.胃全切除 解: 在胃中,胃酸和胃蛋白酶将食物中的维生素B12释放出来。在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消化R蛋白,释放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维生素B12与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IF)结合。内因子是由胃壁细胞产生的。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在回肠末端被吸收。

基础

消化道平滑肌

  • 消化道平滑肌的静息电位较小,通常为-60~-50mV,且不稳定,存在一定波动。 静息电位主要因K+平衡电位而形成。
  • 慢波频率对平滑肌的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故又称基本电节律。当慢波自动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约-40mV)时,可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时程较短,10~20ms,故又称为快波。消化道平滑肌锋电位去极化过程较慢,持续时间较长,幅度较低,且大小不等。去极化主要依赖Ca内流,复极化由K外流所致

image-20250727124007939

消化道神经

image-20250727124141467

胃肠激素

image-20250728114127221

胃内消化

  • 胃液成分:主酶壁酸(主人家的草梅必然是酸的)

image-20250728114908699.png

  • 壁细胞分泌H+是逆巨大的浓度梯度而进行的原发性主动转运过程

  •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能有效保护胃黏膜免受胃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可显著减慢离子在黏液层中的扩散速度

  • 消化期胃液分泌的3个期:胃期分泌量最大,但头期消化能力最强

image-20250728131827118

  • 胃酸分泌的促进因素

    • 迷走神经兴奋释放乙酰胆碱(ACh)直接作用于壁细胞上的M3受体
    • ECL细胞分泌组胺可作用于壁细胞H2受体,引起壁细胞分泌胃酸
    • 胃窦部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胃泌素)**可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
  • 胃酸分泌的抑制因素

    • 盐酸:负反馈作用。另外,HCl还可促进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的释放,引起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
    • 脂肪:脂肪及其消化产物进人小肠后,可刺激小肠黏膜分泌多种胃肠激素,如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胰高血糖素等,抑制胃酸分泌。
    • 高张溶液:高张溶液可刺激小肠内的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来抑制胃酸分泌
  • 胃的运动

    • 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缓慢持续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
    • 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以头区为主)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反射机制是迷走-迷走反射,末档释放的递质为血管活性肠肽(VIP)一氧化氮(NO)。正常人空腹胃的容量仅约50ml,进餐后可达1.5L。

    image-20250728132711302

小肠内消化

  • 蛋白水解酶包括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其中胰蛋白酶的含量最多。
  • 无活性的胰蛋白酶原在肠激酶作用下激活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经正反馈再激活胰蛋白酶原。已活化的胰蛋白酶可以激活糜蛋白酶原
  • 胰液含有消化三种营养物质的消化酶,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消化液。
  • 当胰液分泌障碍即使其他消化腺分泌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仍然不能完全被消化和吸收,常引起脂肪泻(油腻、滑溜溜、油脂感明显,可能看到明显油滴;颜色变浅;气味异常恶臭;漂浮在水面上;量多、松散或腹泻;可能难以从马桶冲走)
  • 胰液分泌
    • 食物的感官性状和对所经消化道的刺激,可分别通过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引起胰液分泌。
    • 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最强的因素是盐酸,其次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酸钠,糖类几乎不起作用。蛋白质分解产物是促胆囊素的最强刺激物。

image-20250729113936836

  • 胆盐是胆汁中最重要的成分。有利胆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胆盐(肠肝循环回吸收的胆盐是促进胆汁分泌的最主要刺激物),促进脂肪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成分是胆盐。
  • 高蛋白食物刺激胆汁分泌和排出作用最强。

大肠功能

  • 大肠内细菌的消化作用:发酵(细菌对糖和脂肪的分解)、腐败(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合成维生素 B 复合物和维生素 K

吸收

  • 正常成人小肠长4~5m。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3~8小时,有利于吸收。
  • 小肠黏膜对钠的吸收属于主动转运过程
  • 维生素C能将 Fe3+还原成Fe2+,因而可促进铁的吸收。铁在酸性环境中易溶解而便于被吸收,胃大部切除病人因胃酸分泌不足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 钙三醇是促进小肠吸收Ca2+最重要的调节因素
  • 脂类的消化产物脂肪酸、一酰甘油、胆固醇与胆汁中的胆盐结合形成水溶性的混合微胶粒
  • 维生素B12、胆盐在回肠被吸收——记忆为12号回单位

能量代谢与体温

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基础代谢率;机体产热和散热;体温调定点学说

考题

  • 【例1】影响能量代谢最主要的因素是 A.寒冷 D.精神活动 B. 高温 E. 进食 C. 肌肉活动

  • 【例2】由于存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时应注意 A. 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B. 调整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比例 C.适当增加能量摄入总量 D. 适当减少能量摄入总量 E.细嚼慢咽,以减少这种特殊动力效应

  • 【例3】下列物质中,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强的是 A. 糖 D. 维生素 B. 脂肪 E. 氨基酸 C. 蛋白质

  • 【例4】基础代谢率低于正常范围的疾病是 A.白血病 D. 中暑 B.库欣综合征 E.糖尿病 C.垂体性肥胖症

  • 【例5】测定基础代谢率时,正确的做法是 A. 测量可在24小时内任何时刻进行 C.受试者应处于睡眠状态E. 室温不限高低,但要求恒定不变 B.测量前一天晚上的饮食不受任何限制 D. 受试者无精神紧张和肌肉活动

  • 【例6】昼夜体温波动的特点是 A. 昼夜间体温呈周期性波动 D. 昼夜间波动的幅度超过1°C B. 午后4~6时体温最低 E. 体温波动与生物钟无关 C.上午8~10时体温最高

  • 【例7】可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激素是 A.雄激素 D.黄体生成素 B.雌激素 E. 卵泡刺激素 C. 孕激素

  • 【例8】能引起机体发热但是效果短暂的激素是 A.胰岛素 D. 皮质醇 B. 肾上腺素 E. 醛固酮 C. 甲状腺激素

  • 【例9】成年人受到持续寒冷刺激时,产热量大为增加的主要方式是 A. 肝脏代谢增强 B.基础代谢增强 D.骨骼肌代谢增强 E. 褐色脂肪组织产热 C. 肌紧张产热

  • 【例10】在环温度低于30°C,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散热 D.不感蒸发 B. 传导散热 E. 可感蒸发 C.对流散热

  • 【例11】用酒精给高热病人擦浴的散热方式是 A. 传导散热 D.辐射散热 B.不感蒸发散热 E. 对流散热 C.蒸发散热

  • 【例12】出汗是人体的散热方式之一,属于A. 蒸发散热 D. 传导散热 B. 辐射散发 E. 不感蒸发 C. 对流散热

  • 【例13】体温调节中枢在 A.大脑 D. 小脑 B.延髓 E.基底核 C. 下丘脑

  • 【例14】某疟疾患者突发畏寒、寒战,体温达 39°C,这主要是由于 A.体温调定点上调 B. 皮肤血管扩张 D. 产热中枢抑制 E.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C. 散热中枢兴奋

基础

  • 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50%~70%)、脂肪(30%~50%)和蛋白质(少量)。
  • 热能是最低形式的能,不能再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主要用于维持体温
  •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
  • 人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能量代谢率增高的现象,一般从进食后1 小时左右开始,延续7~8小时,这被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进食蛋白质所产生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最为显著
  • 基础代谢率(BMR) 是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消耗量,其能量消耗主要用于维持血液循环,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动。测定 BMR 时受试者保持清醒,静卧,肌肉放松,至少2小时以上无剧烈运动,无精神紧张,食后12~14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
  • 导致 BMR升高的疾病包括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甲亢、心脏病、糖尿病,记忆为红白夹心糖。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会导致BMR下降。
  • 直肠温度正常值为36.9~37.7°C;口腔温度正常值为36.3~37.2°C;腋资温度正常值为36.0~37.0°C,食管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3°C左右。
  • 体温日节律(清晨2~6时体温最低,13~18 时最高),与机体的精神或肌肉活动状态等无关,而是由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控制的。月经周期中,体温在卵泡期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0.3~0.6°C,这是由黄体分泌的孕激素作用于下丘脑所介导的。
  • 安静状态下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机体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 非战栗产热作用最强的组织是分布于肩胛下区、颈部大血管周围、腹股沟等处的褐色脂肪组织,这是由褐色脂肪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膜的**解耦联蛋白(UCP)**所介导的。褐色脂肪组织的代谢产热量大,但成年人体内含量很少,在新生儿体内则较多。
  • 甲状腺激素是调节非战栗产热活动最重要的激素。肾上腺素的产热作用迅速,但维持时间短。甲状腺激素的产热作用缓慢,但维持时间长。
  • 产热小结

image-20250730203003432

  • 不同的散热方式

image-20250730203103551

  • 汗液中水分约占 99%,固体成分约占1%。固体成分大部分为 NaCI,也有少量乳酸、KCI、尿素等。大量发汗造成的脱水常表现为高滲性脱水
  • 人体汗腺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通过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 M 受体而引起发汗。发汗中枢位于下丘脑。
  • 温度感受器

image-20250730203401556

  • 细菌感染所致的发热是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定点上移的结果。

尿的生成和排出

肾小球滤过;各种物质吸收的部位及原理;尿生成的调节;排尿异常。

考题

  • 【例1】肾小球滤过膜中,阻挡大分子物质滤过的主要屏障是 A.肾小囊脏层足细胞足突 B. 肾小囊脏层足细胞胞体 D.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下基膜 E. 肾小囊脏层足细胞足突裂隙膜 C.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 【例2】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肾素分泌减少 D. 醛固酮分泌减少 E.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 【例3】下列可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因素是 A. 肾血浆流量增多 D. 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B. 有效滤过压降低 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肾小囊内压升高
  • 【例4】关于肾小管HCO3-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主要在近端小管重吸收 C. HCO3-以CO2扩散的形式被重吸收 E. CI- 的重吸收优先于 HCO3- 的重吸收 B. 与H+的分泌有关 D. HCO3-的重吸收需碳酸酐酶的帮助
  • 【例5】正常情况下,肾近端小管对 Na+ 和水的重吸收率 A. 约占滤过量的99% B. 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D. 受血管升压素的调节 E. 受醛固酮的调节 C.与葡萄糖的重吸收平行
  • 【例6】患者经抗肿瘤治疗后尿检发现大量葡萄糖和氨基酸,推测其肾单位受损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 肾小球 C. 集合管 D.髓袢升支粗段 E.远端小管
  • 【例7】男性,15岁。多食、多饮、多尿2个月。查体:血压 100/75mmHg。随机血糖 35.6mmol/L,尿糖(++++)。患者多尿的原因是A.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D.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B. 肾小管中溶质浓度增加 E. 醛固酮分泌增加 C. 肾小管分泌增加
  • 【例8】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主要原因是 A.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C.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 E.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增强,可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 B.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 ADH分泌增多 D.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小球滤过减少
  • 【例9】由于 V2受体缺陷引起肾性尿崩症,其相关的水孔蛋白是 A. AQP-1 B.AQP-2 D. AQP-4 E.AQP-5 C.AQP-3
  • 【例10】血管升压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A. 作用于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 C. 作用于远端肾小管,促进钠的重吸收 E. 作用于近端肾小管,促进水的排出 B. 作用于近端肾小管,促进水的重吸收 D. 作用于远端肾小管,促进水的排出
  • 【例11】关于血管紧张素II对肾小球入球及出球小动脉的收缩作用,正确的是 A. 对入球小动脉的收缩作用大于出球小动脉 B. 对入球小动脉的收缩作用小于出球小动脉 C. 对入球小动脉的收缩作用等于出球小动脉 D. 对入球小动脉无收缩作用 E. 对出球小动脉无收缩作用
  • 【例12】若测得某物质的肾清除率为 80ml/min ,则可认为肾小管对该物质 A. 必定能重吸收,但不能确定能否分泌 B.必定能分泌,但不确定能否重吸收 C. 必定能重吸收,也必定能分泌 D. 必定不能重吸收,也必定不能分泌 E.能否重吸收和分泌都不能确定
  • 【例13】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A.脑桥 D.腰髓 B. 延髓 E.胸髓 C. 骶髓

基础

肾滤过功能

  • 肾的功能解剖

image-20250730204537222

  • 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值为125ml/min菊粉的清除率可用来代表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每天两肾的肾小球滤过液总量约为180L
  • **肾血浆流量(RPF)**由肾血流量和血细胞比容可计算肾血浆流量。若肾血流量为1200ml,血细胞比容为45%,则肾血浆流量=1200x(1-45%)= 660mlmin。
  • 滤过分数(FF)= 肾小球滤过率 / 肾血浆流量x100%,正常值为(125/660)×100%,约19%。这表明当血液流经肾胜时,约有19%的血浆经滤过进人肾小囊腔,形成超滤液。
  • 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层)、毛细血管基膜(中间层)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外层)构成,其中,起最主要屏障作用的是基膜
  • 基膜是主要的阻挡大分子物质滤过的机械屏障。各层滤过膜都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它们构成滤过膜的电荷屏障
  • 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因素

image-20250730204951430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功能

  • 重要物质的重吸收:近端小管是最重要的重吸收部位

image-20250730205221809

  • 各种利尿剂的作用机制:他夫粗,情远,合作有利

image-20250730205316830

  • 各种利尿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劣
药物类别 呋塞米 (Furosemide) 依他尼酸 (Ethacrynic Acid) 噻嗪类 (Thiazides, e.g., 氢氯噻嗪) 阿米洛利 (Amiloride)
作用部位 髓袢升支粗段(抑制Na⁺-K⁺-2Cl⁻共转运体) 同呋塞米 远曲小管初段(抑制Na⁺-Cl⁻共转运体) 集合管(抑制上皮钠通道ENaC)
利尿强度 强效(排钠量约20-25%) 强效(与呋塞米相当) 中效(排钠量约5-10%) 弱效(常与噻嗪类联用以减少钾丢失)
起效时间 口服:30-60分钟;静注:5分钟 口服:30分钟;静注:5分钟 口服:1-2小时 口服:2小时
持续时间 口服:6-8小时;静注:2小时 口服:6-8小时;静注:2小时 6-12小时(取决于具体药物) 24小时
主要临床应用 急性肺水肿、严重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急性肾损伤、高血压危象 对磺胺过敏者(因无磺胺基团),其他同呋塞米 轻中度心力衰竭、高血压(一线用药)、肾结石(减少钙排泄) 常与袢/噻嗪利尿剂联用(如氢氯噻嗪+阿米洛利),预防低钾血症
优点 1. 强效快速,适用于重症水肿
2. 无碳酸酐酶抑制,不干扰酸碱平衡
3. 静注可治疗急性肺水肿
4. 肾功能不全时仍有效
1. 无磺胺基团,可用于磺胺过敏者
2. 强效快速(同呋塞米)
1. 降压作用明确(一线用药)
2. 降低尿钙,减少结石风险
3. 每日一次口服,依从性好
1. 保钾作用,防止低钾血症
2. 无激素作用(与螺内酯比)
3. 与袢/噻嗪类协同增效
缺点/不良反应 1. 易致低钾血症(需补钾或联用保钾药)
2. 耳毒性(尤其大剂量/肾功能不全)
3. 低钠/低氯性碱中毒
4. 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
1. 耳毒性风险更高(尤其与氨基糖苷类联用)
2. 胃肠道刺激较强
3. 同呋塞米的电解质紊乱风险
1. 长期用致低钾血症
2. 影响糖/脂代谢(升高血糖、LDL)
3. 肌酐>2.5mg/dL时效果减弱
4. 光敏反应(如氢氯噻嗪)
1. 高钾血症风险(尤其肾衰/联用ACEI/ARB时)
2. 单用效果弱,需联合用药
3. 恶心、头痛等胃肠道反应
特殊禁忌/注意 磺胺过敏者禁用;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 禁与头孢菌素联用(增加肾毒性);监测听力 严重肾功能不全禁用;痛风患者慎用 高钾血症/肾衰竭患者禁用;避免联用其他升钾药物

H+、K+、NH3和NH4+的分泌

  • 肾小管分泌H+、K+、NH3和NH4+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
  • 发生酸中毒时,近端小管Na-H交换增强,Na-K交换则减弱(竞争性抑制),可造成血K浓度升高。反之亦然。
  •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分泌K+受醛固酮的调节,醛固酮的作用是保钠排钾,同时也促进水的重吸收。
  • 肾小管分泌H和NH3的机制:了解一下即可。NH3和NH4+都来源于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谷氨酰胺

image-20250730205817262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因素

  • 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高导致利尿的现象

image-20250730210219769

  • 近端小管对溶质(特别是 Na+)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改变,表现定比重吸收,称为球-管平衡。其生理意义在于尿中排出的 Na+和水不会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化,从而保持尿量和尿钠的相对稳定。

尿生成的调节

  • 肾无副交感神经支配,所谓神经调节是指交感神经的作用。
  • 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合成,有V1(血管平滑肌)和V2(肾集合管上皮细胞)两种受体。V2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最终使上皮细胞的水孔蛋白 AQP-2 的小泡镶嵌到上皮细胞的顶端膜中,形成水通道,从而使顶端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加。
  • ADH vs. 醛固酮

image-20250730211133238

  • 心房钠尿肽是心房肌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心房壁受牵拉(如血量过多、头低足高位、中心静脉压升高、身体浸入水中)均可刺激其释放。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ADH、高血钾均可刺激心房钠尿肽的释放。使血管平滑肌舒张,促进肾脏排钠和排水;舒张人球小动脉,使滤过分数增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抑制集合管对水、钠的重吸收;抑制肾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清除率

  • 内生肌酐清除率 约等于 肾小球滤过率。 应用菊粉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虽然准确可靠,但操作不便。
  • 如某一物质的清除率小于肾小球滤过率,则该物质一定在肾小管被重吸收,但不能排除该物质也被肾小管分泌的可能性
  • 如某一物质的清除率大于肾小球滤过率,则表明肾小管必定能分泌该物质,但不能排除该物质也被肾小管重吸收的可能性。

image-20250730211418329

排尿

  • 膀胱内尿量达一定充盈度(400~500ml)时,膀胱壁(特别是后尿道)上的感受器受牵张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人纤维传至脊髓骶段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

image-20250730211550770

神经系统的功能

突触传递;牵张反射;感觉投射系统;帕金森病;脑电图波形。

考题

  • 【例1】在突触传递过程中,触发神经末梢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是 A. 末梢膜发生超极化 B. 末梢膜上K’通道激活 D. 末梢内囊泡数量增加 E. 末梢内线粒体数量增加 C. Ca进入末梢内

  • 【例2】促使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离子是 A. K+ D. CI B. Na E. H C. Ca

  • 【例3】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 A. K+ D. CI B. Na E. H C. Ca

  • 【例4】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 A. K+ D. CI B. Na E. H C. Ca

  • 【例5】在整个反射弧中,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A.感受器 D.传出神经元 B.传入神经元 E. 效应器 C. 反射中枢的突触

  • ✨【例6】完成一个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 传入和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 D.感受器的敏感性 B.刺激的强弱和性质 E. 效应器的敏感性 C.经过中枢突触的多少

  • 【例7】下列药物或毒物中,可阻断 N 型胆碱能受体的物质是 A.筒箭毒碱 B.普茶洛尔 D. 阿托品 E. 烟碱C. 酚妥拉明

  • 【例8】属于 N1 型胆碱能受体拮抗剂的是 A. 十烃季铵 D.酚妥拉明 B. 阿托品 E.普茶洛尔 C. 六烃季铵

  • 【例9】男,60岁,诊断为重症肌无力。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多汗、流涎、瞳孔缩小,可能的原因是 A. 胆碱能系统亢进 D. 肾上腺素能系统抑制 B.胆碱能系统抑制 E. 5-HT 系统亢进 C. 肾上腺素能系统亢进

  • 【例10】去甲肾上腺素激活α受体后引起舒张效应的部位是 A. 冠状血管 B.皮肤黏膜血管 D. 小肠平滑肌E.竖毛肌 C. 脑血管

  • 【例11】激活后能促进糖酵解代谢的主要受体是 A.α1受体 D.β2受体 B.α2受体 E.β3受体 C.β1受体

  • 【例12】激活后能促进脂肪分解代谢的受体是 A.α1受体 D.β2受体 B.α2受体 E.β3受体 C.β1受体

  • 【例13】属于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是 A. 多巴胺 D. 乙酰胆碱 B. 5-羟色胺 E. y-氨基丁酸 C. 谷氨酸

  • 【例14】属于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是 A. 多巴胺 D. 乙酰胆碱 B. 5-羟色胺 E. y-氨基丁酸 C. 谷氨酸

  • 【例15】下列各项生理功能活动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 咀嚼、吞咽食物引起胃酸分泌 C. 叩击股四头肌肌腱引起小腿前伸 E.异物接触角膜引起眼睑闭合 B. 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 D.强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睑孔缩小

  • 【例16】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的生理特点,正确的是 A.不通过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起作用 C. 没有专一的感觉传导功能 E. 不易受巴比妥类药物的影响 B. 与大脑皮层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D. 为单突触传递系统 解:排除法。送分题。

  • 【例17】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A. 刺痛 D.必有牵涉痛 B. 快痛 E. 对牵拉不敏感 C. 定位不精确

  • 【例18】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方式是 A. 屈肌反射 D. 肌紧张反射 B. 对侧伸肌反射 E. 翻正反射 C. 腱反射

  • 【例19】快速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是使 A. 受牵拉的肌肉发生收缩 D. 其他关节的肌肉也收缩 B. 同一关节的协调肌抑制 E.伸肌和屈肌同时收缩 C. 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兴奋

  • ✨【例20】用力牵拉肌肉时,肌张力突然降低的原因是 A. 肌梭抑制 D. 协同肌兴奋 B. 拮抗肌抑制 E. 腱器官兴奋 C. 骨骼肌疲劳

  • 【例21】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将出现 A. 肢体痉挛性麻痹 D. 去大脑僵直 B. 脊髓休克 E.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C. 去皮层僵直

  • 【例22】帕金森病主要受损的神经传导通路是 A.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 D. 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通路B.白质通路 E. 纹状体内部 ACh 通路 C. 纹状体-黑质 GABA 通路

  • ✨【例23】用左旋多巴或M受体拮抗剂治疗震颤麻痹(帕金森病),不能缓解的症状是 A.肌肉强直 B.随意运动减少 C.动作缓慢 D. 面部表情呆板 E. 静止性震颤

  • 【例24】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现的症状是 A.运动关济失调 D. 意向性震颤 B.骨骼肌张力降低 E.皮肤感觉迟钝 C. 静止性震颤

  • 【例25】小脑损伤不可能出現的临床表现是 A.柔软性肌肉痉挛 D. 位置性眼球震颤 B. 肌张力下降 E. 意向性震颤 C. 共济失调

  • 【例26】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 A. 瞳孔缩小 D. 孕妇的子宫平滑肌收缩 B. 逼尿肌收缩 E.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C. 消化道括约肌舒张

  • 【例27】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 A. 瞳孔扩大 D. 骨骼肌血管舒张 B.糖原分解增加 E. 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C. 逼尿肌收缩

  • 【例28】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 A. 脊髓 D. 中脑 B. 延髓 E. 下丘脑 C. 大脑

  • 【例29】基本生命中枢位于 A. 脊髓 D. 中脑 B. 延髓 E. 下丘脑 C. 大脑

  • 【例30】幼儿脑电波是 A. θ波 D.γ波 B. α波 E.δ波 C. β波

  • 【例31】正常人白天工作时的脑电波为 A. θ波 D.γ波 B.α波 E.δ波 C. β波

  • 【例32】男,45岁,右利手。因头痛和言语障碍6月余就诊。头颅 MRI 显示左侧中央前回底部前方有占位性病变,脑膜瘤可能性大。该患者的言语障碍最可能是 A. 失写 B. 失读 C.感觉性失语 D.传导性失语E. 运动性失语

基础

  • 突触前膜电压门控Ca”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 Ca进入末梢轴浆内,导致轴浆Ca浓度瞬间升高,可触发囊泡的出胞,引起末梢神经递质的量子式释放。
  • 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对Na和K通透性增大,并且由于Na内流大于K外流,故发生净内向电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上的递质门控CI-通道开放,引起CI 内流,结果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vs.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mage-20250730215244431

  • 中枢延搁:兴奋通过一个化学性突触通常需要0.3~0.5ms,比在同样距离的神经纤维上传导要慢得多。反射通路上跨越的化学性突触数目越多,则兴奋传递所需时间越长
  • M受体 vs N受体:一箭双雕(N1、N2)六一十二

image-20250730222419866

  • α受体 vs. β受体

image-20250730222707135

  • 外周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以及结合递质后产生的生理作用:了解一下

image-20250730222922797

  • 条件反射 vs. 非条件反射

image-20250730223140386

  • 感觉投射系统

image-20250730223310364

  • 痛觉的分类

image-20250730223345417

  • 深部痛发生在躯体深部,如肌肉、关节、肌腱、韧带、骨和骨膜等处。深部痛的特点是定位不明确,常伴有恶心、出汗和血压改变等自主神经反应。
  • 内脏痛的特点:①定位不准确 是最主要特点;②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③对牵拉刺激、扩张性刺激敏感,对切割、烧灼刺激不敏感;④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
  •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改变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动作,以保持或改变身体的姿势避免发生倾倒,称为姿势反射
  • 屈肌反射是多突触反射,它的基本中枢在脊髓,可受脊髓中枢的调节,脊髓离断后该反射增强。
  • 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image-20250730223641926

  • 除肌梭外,骨骼肌中还有一种能感受肌肉张力的感受器,称为腱器官。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传入神经为Ib类纤维,其传人冲动对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当牵拉力量加大时,腱器官可因受牵拉张力的增加而兴奋,其反射效应是抑制牵张反射,即反牵张反射
  • 在麻醉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肌紧张出现明显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去大脑瓜直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千后中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之间的功能联系,造成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活动失衡,使抑制区的活动减弱,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
  • 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相关疾病

image-20250730224031210

  • 帕金森的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

image-20250730224234055

  • 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震颤可能与丘脑外侧腹核的功能异常有关,并非ACh亢进症状
  • 小脑的运动调节异常:谁在营中?小意

image-20250730224310212

  • 大脑的运动调节异常

image-20250730224455022

  • 交感 vs. 副交感

image-20250730224620191

image-20250730224635409

  • 常考的神经中枢

image-20250730224901619

  • ✨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巧记很重要!

image-20250730224933269

  • 非快速服动睡眠(NREM 睡眠) vs. 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

image-20250730225058334

  • 觉醒的产生与脑干网状结构的活动有关(若切断动物的网状结构,动物将处于昏睡状态)。行为觉醒的维持可能与黑质多巴胺能系统的功能有关。脑电觉醒的维持可能与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有关。

  •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颞上感悟,中前动语,角失读,额中失写、左颞流畅失语、弓箭传导

image-20250730225405647

内分泌

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及调节

考题

  • 【例1】不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是 A. 胰腺导管细胞 D. 肾上腺皮质細胞 B. 睾丸间质细胞 E. 胃黏膜的G细胞 C. 甲状旁腺主细胞
  • 【例2】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 A.皮质醇 D. 血管升压素 B. 泌乳素 E.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肾上腺素
  • 【例3】神经垂体储存的激素是 A.皮质醇 D. 血管升压素 B. 泌乳素 E.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肾上腺素
  • 【例4】不属于腺垂体激素靶腺的是 A.甲状腺 D. 肾上腺 B. 睾丸 E.卵巢 C. 胰腺
  • 【例5】由下丘脑产生的激素是 A.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D. 泌乳素 B. 生长激素 E. 血管升压素 C. 血管紧张素
  • 【例6】下列关于生长激素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加速蛋白质的合成 D. 升高血糖水平 B. 促进脂肪的合成 E. 减少尿氮排出 C. 促进生长发育
  • 【例7]能促进肝外蛋白质合成,维持机体正氮平衡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生长激素 D.甲状旁腺激素E.降钙素 C.肾上腺素
  • 【例8】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多数激素基于机体需要即刻产生 C. 甲状腺激素的储备很少 E. 垂体通过分泌促激素来控制内分泌靶腺激素的产生 B. 生化信号参与激素的合成 D. 部分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
  • 【例9】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 A.生长激素 D. 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 E. 性激素 C.糖皮质激素
  • 【例10】直接调节甲状腺激素产生与分泌的激素是 A. 糖皮质激素 D. 甲状旁腺激素 B.甲状腺球蛋白 E. 降钙素 C.促甲状腺激素
  • 【例11】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引起 A. 黏液性水肿 D. 侏儒症 B. 小儿麻痹 E.肢端肥大症 C. 巨人症
  • 【例12】下列属于甲状旁腺激素作用的是 A. 抑制肾小管磷的重吸收 D. 抑制肠道钙的吸收 B. 抑制肾小管钙的重吸收 E.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 C. 抑制活性维生素D合成
  • 【例13】分泌降钙素的细胞是 A. 甲状旁腺细胞 D. 破骨细胞 B. 甲状腺滤泡细胞 E. 成骨细胞 C. 甲状腺滤泡旁细胞
  • 【例14】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分泌的降钙素的作用是 A. 促进细胞内的氧化作用 C. 促进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E.保持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 B. 维持糖、蛋白质、脂肪正常的代谢 D. 抑制溶骨反应
  • 【例15】甲状旁腺激素对血钙的调节主要是通过 A. 肠和胃 D. 骨和肾 B.肝和胆 E.脑垂体 C.胰和胆
  • 【例16】下列激素中,能最显著地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是 A. 抑胃肽 B.促胃液素 D. 生长激素 E. 皮质醇 C.促胰液素
  • 【例17】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是 A. 血中氨基酸浓度 D. 迷走神经 B. 血糖浓度 E.胰高血糖素 C. 血中脂肪酸浓度
  • 【例18】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原因是 A. CRH 降低,ACTH 降低 D. CRH 升高,ACTH 升高 B. CRH 降低,ACTH升高 E. CRH 不变,ACTH 降低 C. CRH升高,ACTH 降低
  • 【例19】糖皮质激素升高血糖的机制是A. 减少糖异生 D. 促进脂肪酸合成 B. 抑制肝外组织的葡萄糖利用 E.促进葡萄糖氧化 C.促进糖类转变为脂肪
  • 【例20】个体处于应急状态时,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呼吸加快、血糖升高和肌张力增强。这些生理反应说明活动增强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是 A.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D.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B.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E. 下丘脑-垂体后叶轴系 C. 交感-肾上腺髓质轴
  • 【例21】女性,22岁。睡眠差、食欲增加半年。伴月经周期不规律。查体:血压140/90mmHg,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该患者可能会体现出的实验室检查异常是 A. 血脂肪酸浓度下降 B. 血钠下降C. 血钾下降 D. 血红细胞数量减少 E. 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2023)

基础

image-2025073111152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