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22 Aug 25 11:31:58 (Asia/Shanghai)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This tutorial is powered by Bensz/黄伟斌

速记

重点:类风湿关节炎和SLE 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骨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特点。

  • 结缔组织病与关节炎要点速览
疾病关键抗体/实验室特征与首选/关键处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ANA阳;抗双链DNA抗Sm;补体C3/C4↓;尿异常蝶形红斑、光敏、无破坏性关节炎、浆膜炎、狼疮肾炎(预后关键)。全程基础药:羟氯喹(首选);肾炎诱导: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
系统性硬化症ANA阳;抗Scl‑70(弥漫型+肺纤维化)、抗着丝点(局限型+肺高压)、抗RNA聚合酶Ⅲ(肾危象)雷诺现象(最常见首发)、皮肤硬化、食管动力障碍、肺间质病/肺高压、肾危象。肾危象首选ACEI;雷诺首选钙拮抗剂
血管炎(ANCA相关)PR3‑ANCA(c‑ANCA)→GPA;MPO‑ANCA(p‑ANCA)→MPA/EGPA发热+多器官受累;肾肺综合征需警惕。诱导: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维持:硫唑嘌呤/甲氨蝶呤。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CK↑;抗Jo‑1(抗合成酶综合征)、抗Mi‑2、抗TIF1‑γ、抗MDA5近端肌无力,DM有Gottron丘疹/眼睑紫红,易合并间质性肺病;成人DM与肿瘤相关。激素为首选,联合免疫抑制剂。
类风湿关节炎RF;抗CCP(特异性最高);ESR/CRP↑对称性小关节炎+晨僵>1h、X线边缘侵蚀。甲氨蝶呤为首选DMARD;难治用生物制剂/JAK抑制剂。
强直性脊柱炎HLA‑B27;ESR/CRP↑;MRI骶髂骨髓水肿炎性腰背痛、骶髂关节炎、附着点炎,前葡萄膜炎最常见关节外。一线NSAIDs+锻炼;无效→抗TNF/抗IL‑17。
骨关节炎炎症指标多正常;X线:间隙变窄+骨赘+硬化/囊变负重后痛、晨僵<30min、Heberden/Bouchard结节。优先非药物(减重+肌力训练);外用NSAIDs。
干燥综合征抗SSA/SSB;RF阳;IgG↑;唇腺活检灶性炎口眼干、腮腺肿大、龋齿、肾小管酸中毒;淋巴瘤风险↑。对症(人工泪液、匹罗卡品)±羟氯喹。
抗磷脂综合征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β2GPI;aPTT延长动静脉血栓/复发流产。一线华法林抗凝(INR 2–3);妊娠用低分子肝素+小剂量阿司匹林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血尿酸↑(发作期可正常);关节液:负性双折光针状结晶(金标准)第一跖趾关节急性痛;慢性痛风石、肾结石。急性期:NSAIDs/秋水仙碱/激素;长期:别嘌醇/非布司他(目标尿酸<360 μmol/L)。
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ASO↑/抗DNase B↑;链球菌感染证据游走性大关节炎,伴心炎/环形红斑/舞蹈症。急期阿司匹林/NSAIDs苄星青霉素二级预防

基础

风湿性疾病总论

病因与易感性

  • 遗传与环境:HLA(如HLA‑DRB1、HLA‑B27)、补体缺陷(C1q/C2/C4)、性激素、吸烟、紫外线、感染(如链球菌、EB病毒)、药物(如肼屈嗪、普鲁卡因胺)等。许多疾病为“易感宿主+触发因子”模式。
  • 免疫学基础:免疫耐受破坏→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T细胞;免疫复合物沉积+补体激活Th1/Th17与Ⅰ型干扰素轴、TNF‑α/IL‑6/IL‑17等细胞因子网络放大炎症。

分类 - 10大类

疾病分类具体疾病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炎症性肌病、系统性血管炎、重叠综合征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骨关节病骨关节炎、关节退行性改变
遗传、代谢和内分泌疾病相关风湿性疾病遗传:马方综合征、先天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代谢:痛风、焦磷酸钙沉积病
内分泌:淀粉样变、肢端肥大症、甲减、甲旁亢相关关节病
与感染相关风湿性疾病风湿热、莱姆病、Poncet综合征
骨肿瘤原发性:滑膜瘤、滑膜肉瘤
继发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肿瘤骨转移
神经血管疾病神经性关节病(Charcot关节)、压迫性神经病变(周围神经受压、神经根受压等)、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骨与软骨病变骨质疏松、骨软化、肥大性骨关节病、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骨炎
关节附属器官相关病变关节周围病(滑囊炎、肌腱病等)、椎间盘病、特发性下腰痛、其他疼痛综合征(如纤维肌痛综合征)
其他有关节症状的疾病药物相关风湿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结节病、维生素C缺乏症、回纹型风湿征

临床共同特征

  • 关节/肌肉:炎性关节痛(晨僵、活动后缓解)、附着点炎、近端肌无力。
  • 皮肤黏膜:蝶形红斑、光敏、硬皮、Gottron丘疹、口眼干。
  • 内脏:肾(蛋白尿/血尿)、肺(间质病/肺高压)、心(心包炎/瓣膜病)、神经、血液细胞减少、眼(葡萄膜炎)。

常用实验室与影像

  • 炎症:ESR/CRP、血常规;免疫:ANA谱、抗CCP/RF、ANCA、补体、免疫球蛋白。
  • 影像:X线(骨侵蚀/骨赘)、超声(滑膜血流)、MRI(骨髓水肿/骶髂炎)、HRCT(间质性肺病)。
检测名称主要对象 / 特征临床意义与要点
抗核抗体 (ANA)抗DNA、抗组蛋白、抗Sm、抗RNP、抗SSA/SSB 等,含抗ENAANA 为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筛查首选,其中抗ENA用于帮助疾病鉴别;阳性与疾病存在性相关,但与病情严重度/活动性不总是相关。
类风湿因子 (RF)抗IgG 的自抗体,RA 中阳性率≈80%类风湿关节炎(阳性率约80%)常见;亦见于干燥综合征、SLE、系统性硬化症、慢性感染、肿瘤及部分健康人群。特异性较低,需结合临床与其他抗体(如抗CCP)判断。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CA)针对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主要为 PR3-ANCA(c-ANCA)与 MPO-ANCA(p-ANCA)小血管炎相关,对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原韦格纳氏)、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及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诊断有重要帮助;阳性型与病理表现相关,需结合临床与组织学确认。
抗磷脂抗体群 (APL)抗心磷脂抗体、抗 β2-糖蛋白 I 抗体、狼疮抗凝物易导致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与复发性习惯性流产,为抗磷脂综合征的生物标志;阳性需重复检测并结合临床(动静脉血栓或易孕失败)以确诊。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 抗角蛋白等(抗角蛋白抗体谱/抗CCP)针对细胞基质或胶原微丝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常见为抗CCP对类风湿关节炎(RA)具有较高敏感性与特异性,有助于RA早期诊断并提示侵袭性(骨破坏)风险;与RF联合检测提高诊断价值。

药物

  • 药物类别
药物类别作用机制(要点)代表药物、临床用途与主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1/COX-2),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产生抗炎、镇痛、解热效应。COX-1为构成性,保护胃黏膜;COX-2为诱导性,参与炎症代表:布洛芬、双氯芬酸(非选择性);塞来昔布(选择性COX-2抑制剂)。
临床:起效快,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但不能阻止原发病进展,常与糖皮质激素或DMARDs合用。
主要不良反应:非选择性抑制时常见胃肠道反应、出血风险;选择性COX-2抑制剂胃肠耐受较好但可能增加心血管风险,应评估心血管与消化道风险。
糖皮质激素强效抗炎与免疫抑制,通过调控基因转录降低炎症因子与免疫细胞活性,快速控制炎性反应代表: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临床:对急性炎症和严重系统性结缔组织病常为首选,用于缓解症状与桥接治疗,但非根治。
主要不良反应:感染风险↑、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撤药反跳、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消化性溃疡、精神症状、肥胖等。用药应权衡利弊,严格控制剂量与疗程,逐步减停。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通过抑制免疫细胞或代谢途径,减缓免疫介导的关节损害,具有改善病程和防止结构破坏的作用。起效慢(2–4个月)且停药后作用消失缓慢代表:甲氨蝶呤、硫唑嘌呤、来氟米特、环磷酰胺、羟氯喹等。
临床:用于慢性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期维持治疗与病程调控,常为早期核心药物或与生物制剂联合。
主要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肝毒性、胃肠反应、感染风险、肺毒性等;需监测血象与肝肾功能,合理筛查与预防感染。
生物制剂/靶向治疗基因工程单抗或融合蛋白,精准靶向免疫通路(如TNF、IL-6、CD20、共刺激分子等),特异性抑制致病免疫机制代表及靶点:抗TNF: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抗CD20: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抗IL-6:托珠单抗;CTLA4-Ig:阿巴西普等。
临床:用于对传统DMARDs反应不佳或中重度活动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部分适应证等),可显著改善临床和结构结局。
主要不良反应:感染(需筛查结核/慢性感染)、输注反应、血象异常、肝功能异常;用药前须做感染筛查并在随访中严密监测。
  • 常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一览
药物名称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妇女用药
甲氨蝶呤(MTX)抗叶酸拮抗剂,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AICAR变位酶相关抗炎降低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因子(TNF、IL‑6)产生、抗炎及免疫调节骨髓抑制、肝毒性、口腔溃疡、肺毒性(肺炎/纤维化)、恶心对妊娠明确禁用(致畸);哺乳期慎用,停用后建议男性与女性各等待6个月再备孕
来氟米特抑制二氢–二氢嘧啶脱氢酶(DHODH),抑制T细胞增殖减少T细胞活化与细胞因子释放,长期免疫调节肝酶升高、腹泻、高血压、脱发、潜在胚胎毒性妊娠禁用(致畸/胚胎毒性);停药并用药物清除(如胆汁排泄)后再备孕,哺乳期慎用
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抗炎、代谢为5‑ASA与磺胺类,抑制炎症介质抑制白细胞趋化、减低多种炎性因子,尤其对肠源性及关节炎有效胃肠不适、皮疹、肝功能异常、血液学异常(嗜中性减少)、少见精子功能暂时下降对妊娠相对安全(可继续用药);哺乳相对安全;注意男性短期停药可逆恢复精子功能
羟氯喹(HCQ)抑制溶酶体功能与抗原递呈,抑制TLR信号免疫调节、抗炎、降低自身抗体活性;常与其他DMARD联用视网膜毒性(长期/高剂量)、胃肠道反应、皮疹、肌无力(罕见)对妊娠一般被认为安全;哺乳期可用;长期用药需定期眼科随访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AZA)嘌呤合成抑制剂,抑制细胞增殖抑制T/B细胞增殖,降低免疫反应,常用于系统性疾病维持治疗骨髓抑制、肝毒、感染风险、恶心、胰腺炎(少见)妊娠时可在权衡利弊下使用(多数指南认为可延续);哺乳可用但需监测婴儿血象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YC)烷化剂,交联DNA导致细胞死亡(强免疫抑制)强烈抑制B/T细胞,常用于危重系统性自体免疫病(如系统性血管炎、SLE严重内脏受累)骨髓抑制、脱发、恶心、膀胱炎/出血性膀胱炎、生殖毒性(致绝经/不育)、二次肿瘤风险妊娠禁用(明显致畸/不育);对生育有显著影响,治疗前应讨论生育保护措施;哺乳禁用
吗替麦考酚酯(MMF)抑制肌苷酸合成,选择性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抑制T/B细胞增殖与抗体产生,用于SLE肾炎等胃肠道症状、骨髓抑制、感染、胚胎毒性妊娠禁用(高致畸/发生流产风险);停药并按指南等待后备孕;哺乳期一般禁用
抗TNF生物制剂(如Infliximab/Etanercept/Adalimumab)中和TNFα或阻断其受体信号抑制炎症级联反应,迅速减轻关节炎症与组织破坏感染风险(结核/机会性感染)、注射部位反应、罕见心衰加重、潜在免疫相关事件妊娠期可在个体评估下继续(部分抗TNF在妊娠晚期透过胎盘,需评估新生儿活菌疫苗接种禁忌);哺乳期多数可用但需个体化评估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抗CD20单抗,介导B细胞清除去plete B细胞,降低自身抗体产生,适用于对传统DMARD或抗TNF治疗失败者输注反应、感染风险、罕见进展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妊娠期慎用(建议在备孕前完成治疗并等待恢复);哺乳期需个体评估(B细胞清除影响婴儿免疫)
托珠单抗(Tocilizumab,IL‑6R抑制剂)抑制IL‑6受体信号阻断IL‑6介导的炎症与急性相反应,改善关节炎症与系统性症状感染、肝酶升高、高脂血症、血象改变(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下降)妊娠资料有限,通常建议在妊娠前评估停药;哺乳期慎用
JAK抑制剂(托法替尼、巴瑞替尼等)小分子口服,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多种细胞因子下游)快速抑制多种促炎细胞因子信号,改善炎症与症状感染(带状疱疹风险↑)、血脂升高、血栓风险提示、骨髓抑制妊娠期资料不足,通常建议停药并等待再孕;哺乳期慎用

治疗原则

  • 分层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抗疟药(羟氯喹)常规合成DMARDs(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等)、生物制剂(抗TNF、抗IL‑6R、抗IL‑17、抗CD20、CTLA4‑Ig等)、JAK抑制剂
  • 合并症与安全:筛查结核/乙肝/丙肝;疫苗接种;骨质疏松/心血管/感染风险管理;妊娠与生育规划。

类风湿关节炎

病因

  • HLA‑DRB1共享表位、吸烟→蛋白瓜氨酸化;黏膜‐关节轴(牙周/肺)。

发病机制

  • 滑膜炎→血管翳→软骨/骨破坏;RF与抗CCP(特异性最高)参与。

临床表现

  • 对称性小关节(腕、掌指、近端指间)炎、晨僵>1h、压痛肿胀;后期尺偏、天鹅颈、纽扣花;关节外:结节、ILD、血管炎、干燥。
部位/类别要点简明说明
关节(典型表现)晨僵见于约95%患者,持续常>30分钟,常作为判断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
关节痛与压痛最早出现的症状,常见部位: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时重时轻,伴有压痛。
关节肿胀由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及周围软组织水肿致,受累关节可肿胀,多呈对称性。
关节畸形(晚期)晚期常见“天鹅颈”“纽扣花”等畸形,提示结构破坏。
特殊关节受累可累及颈椎、肩、髋、颞下颌关节等,局部可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如颈椎不稳)。
关节功能障碍因疼痛、滑膜增厚和结构破坏导致活动受限,按程度分I–IV级。
关节外表现皮肤、血管、心肺、眼、神经、血液、肾等系统类风湿为全身性疾病,约30%–40%有皮肤类风湿结节(质硬、无压痛、对称分布);少数患者可见皮肤血管炎、心包炎、肺间质病变(可出现类Caplan综合征)、干燥综合征样眼症、周围神经受累、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血小板暂时增多或减少、少见肾脏累及等。
Felty综合征伴有脾大、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与贫血,属类风湿少见并发症。

辅助检查

  • RF、抗CCP、ESR/CRP;X线边缘性骨侵蚀;超声/核磁评估滑膜炎。
  • 主要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检查结果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RF)75%~80%的RA病人RF阳性针对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自身抗体
可分为IgM、IgG、IgA型,常规检测IgM型
滴度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呈比例特异性不高:其他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1%~5%健康人群也可阳性
RF阴性不能排除RA诊断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方能诊断
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CPA)约75%的RA患者可检测到包括:抗CCP抗体、抗MCV抗体、APF抗体、AKA、AFA
特异度93%~98%抗CCP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很高
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最有意义的自身抗体是抗CCP抗体,其次是RF
  • 其它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检查结果临床意义
血象轻至中度贫血,白细胞多正常
活动期血小板增高
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血沉(ESR)活动期升高反映疾病活动性
C反应蛋白(CRP)活动期升高反映疾病活动性
补体活动期升高反映疾病活动性
关节X线检查对诊断、关节病变分期、病变监测均很重要
临床应用最多的是双手、腕关节X线片
Ⅰ期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阴影,关节附近骨质疏松
Ⅱ期关节间隙变窄
Ⅲ期关节面出现虫蚀样改变
Ⅳ期关节半脱位和关节破坏后的纤维性和骨性强直
记忆口诀:一疏二窄三虫四直

诊断和鉴别诊断

  • 关节分类说明
关节类型包括的关节
小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第2~5跖趾关节、腕关节
不包括:第1腕掌关节、第1跖趾关节、远端指间关节
大关节肩、肘、髋、膝和踝关节
注:关节受累是指关节肿胀疼痛
CRP为C反应蛋白,ESR为血沉
  • 2010 ACR/EULAR评分≥6分:小关节受累时评分高;
项目具体标准评分
关节受累情况1个中大关节0分
2~10个中大关节1分
1~3个小关节2分
4~10个小关节3分
超过10个关节(至少1个小关节)5分
血清学RF和抗CCP抗体均阴性0分
RF或抗CCP抗体低滴度阳性2分
RF或抗CCP抗体高滴度阳性(正常上限3倍)3分
滑膜炎持续时间<6周0分
≥6周1分
急性期反应物CRP和ESR均正常0分
CRP或ESR异常1分
诊断标准:总分≥6分可确诊RA,<6分目前不能确诊
  • 与OA、痛风、银屑病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鉴别。

治疗

  • 目标达标策略:甲氨蝶呤首选(必要时联合csDMARDs);不达标用生物制剂(抗TNF/IL‑6R/CD20/CTLA4‑Ig)或JAK抑制剂;短期小剂量激素桥接;功能锻炼与并发症管理。
治疗方法具体内容特点和注意事项
一般治疗病人教育、休息、急性期关节制动、恢复期关节功能锻炼、物理疗法基础治疗措施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塞来昔布、美洛昔康、双氯芬酸、吲哚美辛、萘普生、布洛芬• 具有镇痛抗炎作用
• 缓解关节炎症状的常用药
不能控制病情
• 应与DMARDs同服
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甲氨蝶呤(MTX)首选DMARDs
• 抑制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
• 通常4~6周起效
• 疗程至少半年
来氟米特、羟氯喹、氯喹、柳氨磺吡啶、金制剂、青霉胺、硫唑嘌呤、环孢素• 能改善病情和延缓病情进展
• 发挥作用慢,改善症状需1~3个月
• 不具备明显镇痛、抗炎作用
作用机制:使嘌呤合成受抑制
生物DMARDsTNF-α拮抗剂(使用最普遍)
IL-1拮抗剂、IL-6拮抗剂、CD20单克隆抗体、CTLA-4抗体
• 治疗靶点针对细胞因子和细胞表面分子
应与甲氨蝶呤(MTX)联合应用
• 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 能迅速缓解关节肿痛症状和全身炎症
应用原则:小剂量,短疗程
• 与DMARDs联合应用
外科手术人工关节置换适用于较晚期畸形且失去功能的关节
滑膜切除手术可使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术后易复发

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因

  • 遗传:HLA‑DR2/DR3、补体缺陷(C1q/C2/C4);I型干扰素相关基因。
  • 环境/激素:紫外线、雌激素、感染(EB病毒)、吸烟。
  • 药物诱导:普鲁卡因胺、肼屈嗪、异烟肼、米诺环素等(以抗组蛋白抗体阳性最常见)。

发病机制

  • 自身抗体与免疫复合物沉积→补体激活、组织损伤;Ⅰ型干扰素通路持续激活;NETs清除障碍。
发病机制具体内容
发病原理外来抗原(如病原体、药物等)引起人体B细胞活化
易感者因免疫耐受减弱,B细胞通过交叉反应与模拟自身组织组成成分的外来抗原相结合,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使之活化,在T细胞活化刺激下,B细胞得以产生大量不同类型的自身抗体,造成大量组织损伤
致病性免疫复合物自身抗原和自身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沉积于组织造成组织损伤
T细胞和NK细胞功能失调SLE病人的CD8+T细胞和NK细胞功能失调,不能产生抑制CD4+T细胞的作用,因此在CD4+T细胞的刺激下,B细胞持续活化而产生自身抗体
  • 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发病机制 / 关键表现
抗‑DNA 抗体与肾组织直接结合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肾小球损伤,表现为狼疮性肾炎(蛋白尿、血尿、肾功能受损)
抗红细胞抗体介导溶血性破坏,导致红细胞溶解与贫血,临床出现溶血性贫血(黄疸、网织红细胞增多)
抗磷脂抗体引起抗磷脂综合征:诱发动静脉血栓、血小板减少及反复习惯性流产(易导致血栓形成和胎盘功能障碍)。
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被破坏并减少,临床可见出血倾向(瘀斑、黏膜出血、血小板计数下降)。
抗核糖体抗体与神经精神型狼疮(NP‑SLE)相关,可能参与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多样(认知、精神或运动障碍)。
抗‑SSA 抗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损及胎儿心脏传导系统,导致新生儿心脏传导阻滞(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或其他新生儿自身免疫性表现。
共同致病机制(简要)1) B细胞异常活化产生以IgG为主的自身抗体;2) 自身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IC)并沉积于组织造成损伤;3) T细胞与NK细胞功能失调(CD8+ T 与 NK 功能减弱,不能有效抑制异常活化的CD4+ T 和B细胞),促使自身抗体持续产生与组织损害。

临床表现

  • 皮肤黏膜: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光敏、口腔溃疡、非瘢痕性脱发。
  • 关节:炎性关节痛/关节炎(不致破坏)。
  • 浆膜炎:胸/心包炎。
  • 肾:蛋白尿、血尿,狼疮肾炎是预后最关键
  • 神经精神:癫痫、精神症状、脑血管事件。
  • 血液: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 合并:抗磷脂综合征相关血栓/流产。
症状发生率临床特点
发热90%可出现各种热型的发热,尤以低、中热常见
皮肤损害80%蝶形红斑、盘状红斑为特征性表现;光过敏、口腔溃疡、脱发、雷诺现象、网状青斑等
浆膜炎50%急性期可多发性浆膜炎,如双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关节损害95%多发于指、腕、膝关节,常为对称性多关节肿痛,少见红肿。10%因关节周围肌腱受损出现Jaccoud关节病,特点为可复的非侵蚀性关节半脱位并可维持正常关节功能;X片常见多关节骨破坏
肾脏病变70%28%~70% SLE患者可出现肾脏受累,25.8%以肾脏受累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高血压,乃至肾衰竭
心血管表现不定心包炎、浆膜心内膜炎(Libman–Sacks心内膜炎)、心肌损害、冠状动脉受累
肺部表现35%约35%可有胸腔积液,少数为肺炎、间质性肺炎、弥漫性肺泡出血、肺动脉高压
神经系统25%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称狼疮脑病
消化系统30%食欲减退、腹痛、呕吐、腹泻等,部分病人为首发症状
血液系统活动性SLE可见血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约10% Coombs试验阳性;部分患者有淋巴结肿大、脾大
APS(抗磷脂综合征)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为抗磷脂抗体相关综合征(APS)
SS(干燥综合征)30%约30% SLE患者合并继发性干燥综合征,表现为泪腺、唾液腺功能不全

辅助检查

  • ANA(高敏感);抗双链DNA(与疾病活动尤其肾炎相关)抗Sm(特异性最高);抗核糖体P、抗Ro/SSA、抗La/SSB、抗磷脂抗体;补体C3/C4↓;尿沉渣异常;肾活检分型。
抗体敏感性 / 特异性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 (ANA)≈100% / 65%筛查首选,见于几乎所有SLE患者;阴性时几乎排除SLE。临床上用于初筛与随访。
抗 dsDNA 抗体70% / 95%诊断价值高,与病情活动性相关,尤其提示肾脏受累(狼疮性肾炎)及病情加重。
抗 Sm 抗体25% / 99%高度特异性,为SLE的特征性(确证)抗体,但敏感性低。
抗 RNP 抗体≈40% / 低与混合结缔组织病谱系相关;可见于SLE并与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相关。
抗 SSA (Ro) 抗体≈30% / 低与皮肤表现和光敏感/皮疹(亚急性皮肤狼疮)相关;孕期可通过胎盘导致新生儿狼疮性心脏传导阻滞(需评估胎儿心脏)。
抗 SSB (La) 抗体≈10% / 低多与< strong>干燥综合征样表现(唾液/泪腺受累)和伴随SS-A阳性出现;临床相关性相对有限。
抗核糖体 P 抗体 (anti‑P / rRNP)≈15% / 相对较高阳性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与神经精神系统受累(NPSLE)及其他重要内脏损害相关,应警惕中枢受累表现。
抗磷脂抗体 (aPL:抗心磷脂、β2‑GPI、狼疮抗凝物)≈50% / —与血栓形成、反复流产和血小板减少密切相关;提示抗磷脂综合征风险,必要时行血栓预防与妊娠管理。

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19 ACR/EULAR分类:ANA≥1:80为入门,积分≥10分。
  • 鉴别:药物性狼疮(抗组蛋白+、肾/中枢少、停药改善)、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感染等。

治疗

  • 所有患者:羟氯喹(首选基础药)+防晒+心血管风险控制。
  • 轻中度(皮肤/关节):羟氯喹±低中剂量激素±甲氨蝶呤/硫唑嘌呤。
  • 重度内脏受累/肾炎诱导:环磷酰胺或吗替麦考酚酯;维持:硫唑嘌呤/吗替。
  • 难治/复发:利妥昔单抗、贝利尤单抗等。
  • 妊娠:可用羟氯喹、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合并APS:低分子肝素+小剂量阿司匹林
项目要点简明说明/处理
疾病概述系统性、弛缓—加重型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经合理治疗达到长期缓解。常累及皮肤、关节、肾、心肺、中枢神经及血液系统;临床呈多系统受累与反复发作。
一般处理生活与预防避免诱发因素:避孕药、某些药物(诱发性狼疮);避免强阳光/紫外线;缓解期可接种灭活疫苗,尽量避免活疫苗。
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与合并症管理发热、关节痛可用非甾体抗炎药;对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骨质疏松并行相应治疗;神经精神症状视情给予降颅压、抗癫痫、抗抑郁等对症治疗。
糖皮质激素首选药物口服泼尼松用于维持及轻中度病情。发生狼疮危象或重症时行大剂量激素冲击(脉冲)并结合其他免疫抑制治疗。
羟氯喹(HCQ)基础治疗除禁忌外,所有SLE患者宜长期应用羟氯喹以降低活动度、减少复发与器官受累(注意眼底随访)。
免疫抑制剂与激素联合以诱导缓解/维持多数活动期患者需激素+免疫抑制剂。重要脏器受累首选环磷酰胺(CTX)或霉酚酸酯(MMF)诱导缓解;狼疮性肾炎用激素+CTX/MMF可显著减少终末期肾衰竭风险。
生物制剂靶向治疗选项常用包括贝利木单抗(belimumab)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等,用于对传统治疗反应不佳或特定适应证患者。
合并抗磷脂综合征(APS)抗凝/抗血栓治疗有APS或反复动/静脉血栓者长期应用抗凝(如华法林);存在血栓风险但未形成血栓者可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

抗磷脂综合征(APS)

病因

  • 原发或继发于SLE;自身抗体致凝血亢进与胎盘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 抗磷脂抗体与凝血/内皮相互作用→血栓形成;补体介导胎盘损害。

临床表现

  • 动静脉血栓、复发流产、血小板减少、网状青斑、瓣膜病;灾难性APS为多器官微血栓。
系统/器官主要表现临床要点 / 处理要点
血栓事件静脉栓塞(以下肢深静脉最常见)静脉栓塞在APS中更为常见,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确诊后长期抗凝治疗为基石,急性期按常规处理(肝素→华法林或按指征选择DOAC),并评估反复血栓或复发风险及出血风险。
心血管心脏瓣膜病变(Libman–Sacks样心内膜炎)超声可见瓣膜增厚或赘生物,可能合并栓塞或瓣膜功能不全。存在心脏栓塞史者考虑长期抗凝;对重度瓣膜病变评估外科指征并注意抗体相关炎性/免疫机制。
血液系统血小板减少;可见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多为轻—中度,少数伴出血倾向。合并溶血性贫血时查明确血溶征象(网织红细胞↑、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Coombs试验)。治疗根据出血/血栓风险,必要时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血栓史仍需抗凝。
生殖/妊娠病理妊娠:反复早期流产、死胎、早产或胎盘功能不良APS为可致复发性流产和胎盘功能不全的重要可治原因。妊娠期常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加肝素(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以改善妊娠结局;妊娠管理需风湿/血液/产科协作,密切监测母胎并发症。

辅助检查

  • 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IgG/IgM、抗β2GPI IgG/IgM阳性间隔≥12周重复仍阳;aPTT延长但易栓。

诊断和鉴别诊断

  • Sydney修订标准(临床+实验室);与癌相关血栓、血栓性微血管病鉴别。

治疗

长期充分抗凝是治疗血栓性 APS的关键

  • 一线:华法林(INR 2–3)长期抗凝;动脉或复发者INR更高±阿司匹林。
  • 妊娠: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DOAC在三阳性/动脉事件不推荐。
  • 灾难性APS:肝素+激素±血浆置换/静丙。

脊柱关节炎

病因

  • HLA‑B27、肠道菌群与屏障异常。

发病机制

  • 附着点炎为核心,骨质反应与新骨形成→“竹节样”脊柱。

临床表现

  • 炎性腰背痛(夜间痛、活动缓解)、骶髂关节炎、胸廓活动受限、足跟痛;前葡萄膜炎(最常见关节外)

辅助检查

  • HLA‑B27、ESR/CRP;骶髂X线/MRI(骨髓水肿);脊柱影像学改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

  • ASAS/修订纽约标准;与机械性腰痛、结核性脊柱炎、退变性病变鉴别。

治疗

  • NSAIDs+功能锻炼(首选);难治→抗TNF或抗IL‑17;避免长期口服激素;周围关节炎可加柳氮磺吡啶。

强直性脊柱炎

病因

  • 遗传因素
    • HLA-B27是最重要的遗传易感基因,患者阳性率可达70%–90%;中国人群常见亚型为B2704、B2705。HLA-B27携带者一等亲患病风险显著升高。
    • 其他相关基因:抗原肽加工相关酶ERAP1、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IL-12B等与易感和疾病表型相关。
    • 要点:最重要的遗传因素:HLA-B27家族聚集明显
  • 感染与肠道菌群
    • 肠道菌群失衡、克雷伯菌等与HLA-B27的“分子模拟”可能诱发异常免疫反应;部分患者有肠炎或泌尿生殖道感染先行。
  • 免疫与环境因素
    • 吸烟与疾病活动度、影像学进展(新骨形成)增加相关。
    • 激素、机械牵拉、微损伤可在附着点诱发免疫反应。

发病机制

  • HLA-B27相关机制
    • 分子错误折叠诱发内质网应激与促炎通路激活;同源二聚体与自然杀伤细胞受体相互作用增强炎症。
  • IL-23/IL-17通路驱动
    • 先天免疫细胞(树突细胞、髓源细胞)产生IL-23,诱导Th17/γδT等产生IL-17、IL-22,促炎并促进骨反应。
  • 附着点炎—新骨形成—骨融合
    • 炎症首先累及肌腱、韧带与骨的附着点(骶髂、脊柱、跟腱等),反复修复导致软骨下骨成骨,形成边缘性骨赘(韧带骨赘、桥),最终椎体骨桥连接与强直。
  • 骨代谢失衡
    • Wnt通路调控异常(如Dkk-1、硬化蛋白)使吸收与成骨失衡,出现骨质疏松与新骨形成并存
  • 要点:附着点炎是核心病理环节IL-23/IL-17通路驱动;炎症后修复性成骨导致骨桥与强直。

临床表现

  • 一般特征
    • 起病多见于青少年或青年期,男性多于女性(约2–3:1);病程慢性进展。
    • 要点:好发人群:青壮年男性
  • 轴向受累(脊柱/骶髂)
    • 炎性腰背痛:隐匿起病,持续>3个月,活动后改善,休息不缓解,夜间痛并晨僵(>30分钟),对非甾体抗炎药反应好。
    • 逐渐出现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受限,胸廓扩张度下降,颈胸腰后凸畸形;枕墙距增加。
    • 体征:骶髂压痛、FABER(四字试验)、Gaenslen试验阳性,Schober试验活动度减低。
    • 要点:最早、最常受累的关节:骶髂关节最典型症状:炎性腰背痛+晨僵
  • 外周关节受累
    • 以下肢少关节(髋、膝、踝)为主,偶累及肩;髋关节受累与致残密切相关。
    • 要点:最常受累的大关节:髋关节(预后不良标志)
  • 附着点炎
    • 常见部位:跟腱、足底筋膜、髌腱、胫骨结节、肱骨外上髁等,表现为局部痛与压痛。
  • 眼部与其他系统
    • 眼:急性前葡萄膜炎最常见(复发性单眼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
    • 心血管:主动脉根部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房室传导阻滞。
    • 呼吸:上肺叶纤维化、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胸廓扩张差。
    • 肾:IgA肾病、AA淀粉样变;长期NSAIDs可致肾损害。
    • 神经:马尾综合征(少见)。
    • 皮肠:合并银屑病、炎症性肠病者见于部分患者。
  • 并发症与风险
    • 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僵硬“竹节样”脊柱轻微外伤亦可颈椎骨折),应高度警惕。
类别要点检查/提示
概述好发人群:起病缓慢、隐匿,常见于20–30岁;男女约1:1,男性病情较重。常见病为脊柱——骶髂为主的慢性炎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起病年龄与性别分布有助于鉴别机械性背痛与炎性背痛。
关节表现—中轴炎性下腰背痛:常为首发症状,可见夜间痛醒、晨间腰背僵硬;症状在静止/休息时加重、活动后缓解,对NSAIDs反应好。病变自下而上沿脊柱进展,可导致脊柱强直、腰椎前凸消失、驼背、颈椎活动受限与扩胸受限。影像:骶髂关节炎、脊柱骨桥形成与竹状脊柱(晚期)。功能评估关注胸廓扩张度与颈/腰脊活动度。
关节表现—外周多为下肢大关节(髋、膝、踝)为主的非对称性寡关节炎,偶累及肩。反复发作与缓解,关节破坏相对少见。临床随访关注髋关节功能,必要时行关节影像评估以判断破坏程度。
关节外表现可合并急性前葡萄膜炎(急性单侧眼痛/畏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传导阻滞、肺纤维化、IgA肾病等系统性表现。出现眼痛、视力改变或心肺/肾相关症状需专科评估(眼科、心内、呼吸或肾内)。
体征与特殊试验骶髂关节压痛,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受限;胸廓活动度减低。枕墙距增大(>0)Schober 试验阳性(增幅<4 cm);Patrick(“4”字)试验阳性提示骶髂关节病变。

辅助检查

  • 实验室
    • 炎症指标:ESR、CRP升高与活动度相关。
    • 免疫学: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通常阴性;HLA-B27阳性率高(但阴性不能排除)。
  • 影像学
    • 骶髂关节X线(分级0–4级):关节间隙模糊→软骨下硬化、边缘侵蚀→关节间隙变窄、部分或完全强直。
    • 脊柱X线:椎体角状骨赘逐渐桥接、椎体方形化、韧带骨化,“竹节样脊柱”特征性。
    • MRI <STIR或脂肪抑制T2;最有价值的早期影像学检查>:骶髂关节与椎体终板软骨下骨髓水肿、附着点炎,是。
    • CT:显示硬化、侵蚀与小骨桥更清晰,评估骨折或复杂畸形有价值。
  • 功能评估
    • 胸廓扩张度(通常第4肋间测量),Schober试验、枕墙距。
    • 病情活动度指数:BASDAI(≥4提示活动性高)、ASDAS-CRP;功能指数BASFI。
  • 心肺评估
    • 心电图(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反流)、肺功能(限制性通气)。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984年改良纽约标准(用于临床诊断)
    • 临床标准(满足其一即可):
      1. 腰背痛≥3个月,活动后改善、休息不缓解;
      2. 腰椎前屈、后伸及侧屈活动受限;
      3. 胸廓扩张度低于同龄同性别正常值。
    • 影像学标准:骶髂关节炎(双侧≥2级,或单侧≥3–4级)。
    • 诊断:影像学标准 + 任一临床标准即可确诊。
  • 轴性脊柱关节炎分类要点(知晓)
    • 早期可为非影像学轴性脊柱关节炎;MRI和HLA-B27有助早期分类与管理。
  • 鉴别诊断(见下表)
疾病特征性表现检查/要点
机械性腰痛/退变活动或负重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晨僵短暂X线退变(椎间隙变窄、骨赘不规则),无骶髂关节炎;炎症指标正常,HLA-B27阴性
脊柱结核全身中毒征、夜间盗汗、体重下降;局限性疼痛影像示椎体破坏、椎间隙明显变窄,旁突脓肿/冷脓肿;结核试验/核酸阳性;骶髂多为单侧破坏
银屑病关节炎(轴性)皮损/甲病史,指(趾)炎“香肠样”影像可见非边缘性骨赘、“杯口样”改变;HLA-B27可阳性或阴性;骶髂关节炎常不对称
反应性关节炎泌尿/肠道感染后1–4周发病,下肢少关节结膜炎、尿道炎“三联征”;HLA-B27常阳性;骶髂关节炎可见但多不对称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SH)老年男性多见,代谢综合征相关前纵韧带连续性骨化桥接≥4个椎体骶髂关节多不受累,椎间隙常保留
化脓性骶髂关节炎急性发热、单侧骶髂剧痛,负重困难血培养阳性;MRI可见脓肿/明显骨髓水肿,及时抗感染与引流
类风湿关节炎对称性小关节炎、晨僵明显类风湿因子/抗CCP阳性;轴性受累少见;X线以周围小关节侵蚀为主

治疗

  • 综合管理与生活方式
    • 规律功能锻炼与姿势训练(伸展、游泳、胸廓扩张练习);避免长期卧床与吸烟;教育与康复贯穿始终。
  • 药物治疗(阶梯)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首选一线药物,充分足量、规律评估反应(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吲哚美辛等)。部分患者对NSAIDs反应显著,有诊断提示意义。
    • 生物制剂
      •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为生物制剂首选: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戈利木单抗、赛妥珠单抗等,适用于轴性受累且NSAIDs无效或不耐受者。
      • 白细胞介素-17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对轴性活动性患者亦有效,特别是在抗TNF无效或不耐受时。
      • 小分子靶向药:部分患者可考虑Janus激酶抑制剂(如托法替布、乌帕替尼等,依循最新指南与适应证)。
      • 使用前筛查潜伏结核与乙肝,治疗中注意感染风险与疫苗接种策略(避免活疫苗)。
    •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传统DMARDs)
      • 对轴性病变疗效有限;外周关节炎时可考虑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等。
    • 糖皮质激素
      • 关节腔或附着点局部注射可短期缓解;全身长期使用不推荐,仅短期小剂量过渡性应用。
    • 对症支持
      • 眼部急性前葡萄膜炎:局部糖皮质激素与睫状肌麻痹剂,必要时眼科联合系统治疗。
      • 骨质疏松:补充钙/维生素D,必要时抗骨质疏松治疗。
  • 物理治疗与康复
    • 牵伸、体态矫正、呼吸训练、核心稳定训练;个体化家庭训练计划,监测BASDAI/ASDAS与胸廓扩张度。
  • 手术治疗
    • 髋关节严重破坏: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显著改善功能。
    • 严重驼背畸形:矫形截骨术(严格选择指征与围手术期管理)。
    • 脊柱骨折/不稳:早期识别并手术固定,避免神经损伤。
  • 随访与监测
    • 定期评估症状、体征、炎症指标、功能量表与影像进展;评估心血管、眼、肾并发症。

骨关节炎

病因

  • 年龄、肥胖、力线异常、关节畸形/损伤、遗传。

发病机制

  • 软骨退变+亚软骨骨重塑+轻度滑膜炎→疼痛与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 负重关节痛(活动加重、休息缓解)、晨僵<30min、摩擦感、Heberden/Bouchard结节、畸形。
类别要点简明说明
症状疼痛以关节痛为主,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缓解,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
晨僵晨僵一般较短,通常不超过30分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区别。
体征关节肿胀与畸形可因局部骨性肥厚(骨赘)或渗出性滑膜炎出现肿胀、进行性畸形。
压痛/被动痛受累关节局部常有压痛;有时静触无压痛,但被动活动诱发疼痛。
关节摩擦感关节活动时触诊可感粗糙摩擦音/感,以膝关节常见。
活动受限由骨赘、软骨丧失、周围肌痉挛或关节破坏导致,影响功能。
好发部位多见中老年女性,最常累及远端指间关节(DIP),亦可见近端指间关节(PIP)与第一腕掌关节。特征性表现:位于DIP者称Heberden结节,位于PIP者称Bouchard结节;拇指腕掌关节病变可致“方形手”。
早期以疼痛和僵硬为主,常在上下楼或负重时加重,单侧或两侧可交替发生。
多见老年男性,表现为隐匿起病的髋部疼痛,可放射至大腿或膝部,活动受限明显。
以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可见骨性肥大及外翻,影响行走。
特殊类型侵蚀性骨关节炎主要累及指间关节,伴疼痛与压痛,X线可见明显骨侵蚀,为侵蚀性亚型。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SH样改变)多见老年人,主要侵犯脊柱,与HLA-B27无关,表现为韧带骨化或骨赘形成导致僵硬与疼痛。
快速进展性骨关节炎多见于髋关节,疼痛剧烈,短期内(6个月内)关节间隙减少≥2mm可提示快速进展。

辅助检查

  • X线“三联征”:关节间隙变窄+骨赘+亚软骨硬化/囊变;炎性指标多正常。

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临床+影像学;与RA、痛风、化脓性关节炎鉴别。

治疗

  • 非药物为基础(减重、肌力训练、理疗、支具/手杖);外用NSAIDs优先,口服NSAIDs酌情;注射治疗证据有限;严重者关节置换。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病因

  • 尿酸排泄减少最常见(肾功能不全、利尿剂、酒精/果糖);少数为合成增多(高嘌呤饮食、酶缺陷)。

发病机制

  • 单钠尿酸盐结晶沉积→NLRP3炎症小体→IL‑1β介导急性炎症;慢性期痛风石与骨侵蚀。

临床表现

  • 急性: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夜间骤发剧痛、红肿热痛。
  • 慢性:痛风石、关节破坏、肾结石、尿酸肾病。

辅助检查

  • 关节液:负性双折光针状结晶(金标准);血尿酸(发作期可正常);超声“双轨征”、DECT。

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临床+结晶学;与化脓性关节炎、假性痛风、RA、OA鉴别。

治疗

  • 急性期:NSAIDs/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已在用降尿酸者应继续;一般不在急性期新启,若需启动应有充分抗炎覆盖。
  • 缓解期降尿酸:别嘌醇/非布司他(首选);促排(苯溴马隆)需评估结石风险;目标尿酸<360 μmol/L(有痛风石<300)。
  • 预防复发:小剂量秋水仙碱/NSAIDs至少3–6月;HLA‑B*58:01筛查(别嘌醇严重皮疹风险)。
  • 生活方式:限酒/果糖、减重、低嘌呤饮食、管理代谢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

病因

  • 自身免疫介导的外分泌腺破坏,HLA‑DR3等;可原发或继发于RA、SLE等。

发病机制

  • 腺体淋巴滤泡样浸润,B细胞活化,抗SSA/SSB产生。

临床表现

  • 口干/眼干、腮腺肿大、龋齿、阴道干燥;肾小管性酸中毒、ILD、周围神经病;淋巴瘤风险↑

辅助检查

  • 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短、唇腺活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抗SSA/SSB、RF、IgG↑、补体↓;唾液腺显像异常。

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16 ACR/EULAR标准;与药物性口眼干、IgG4相关病、病毒感染鉴别。

治疗

  • 对症:人工泪液/唾液替代、匹罗卡品/贝沙可灵;系统表现:羟氯喹±免疫抑制剂;牙科护理与骨骼/肾并发症管理。

超纲

风湿性关节炎

病因

  •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后2–3周,分子模拟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

发病机制

  • 交叉反应性免疫攻击关节、心脏、皮肤、基底节等。

临床表现

  • 游走性大关节炎(膝、踝、肘、肩),红肿热痛;心炎(预后决定因素)、环形红斑、皮下结节、舞蹈症。

辅助检查

  • 咽拭子/培养或快速抗原;ASO↑/抗DNase B↑、ESR/CRP↑;心脏超声。

诊断和鉴别诊断

  • 修订Jones标准(必要时证实先前链球菌感染);与化脓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鉴别。

治疗

  • 根除链球菌:青霉素;关节炎:阿司匹林/NSAIDs;中重度心炎:激素。
  • 二级预防:苄星青霉素肌注(常每3–4周,至少5年或至21岁,心瓣膜病更久)。
  • 远期:最常见瓣膜病变为二尖瓣狭窄

系统性硬化症

属于系统性血管性炎

病因

  • 遗传易感+环境触发(硅尘、有机溶剂等)→血管内皮损伤、成纤维细胞活化。

发病机制

  • 血管病变(内皮素‑1↑)、免疫激活、TGF‑β主导的纤维化三联病理。

临床表现

  • 雷诺现象(最常见首发);皮肤硬化/变紧,指端溃疡、毛细血管扩张、皮下钙化。
  • 消化道:食管蠕动减弱→返流。
  • 肺:间质性肺病(弥漫型常见)、肺动脉高压(局限型风险高)。
  • 肾:肾危象(恶性高血压、肌酐升高、微血管溶血)。
系统主要表现要点/临床意义
皮肤皮肤硬化(由远端向近端,可累及面部)、指(趾)肿胀皮色素/脱失毛细血管变异、萎缩皮肤硬化为疾病特征:早期浮肿期→随后发生皮肤致密、固定、活动受限。面部硬化致面容改变,口开度减少影响吞咽与口腔检查;皮肤评分(mRSS)用于病情与预后评估。
血管/末梢循环Raynaud现象(对冷或应激呈三相颜色改变)、指端溃疡/坏疽、毛细血管床异常Raynaud常为首发症状,反复发作可导致数字溃疡或感染,提示小血管损伤;NVC(毛细血管镜)常见特征性改变,有助诊断与分型。
肌肉/骨骼肌肉无力/肌痛、关节痛/关节挛缩、肌炎(少数)、腱鞘摩擦感运动受限多因皮肤牵拉与关节攣缩;血肌酶(CK)可升高提示肌炎并发,需与多肌炎鉴别。
消化道食管受累(下段蠕动减弱、括约肌松弛,导致反流、吞咽困难)、胃静止、细菌过度生长、小肠吸收不良、结肠传出延迟、肛门括约肌受累导致失禁食管反流与并发食管狭窄、肺吸入性并发症相关;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常见,必要时行营养支持与促动力治疗。
间质性肺疾病(ILD)(进行性、干性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PAH)(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晕厥)肺病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高分辨CT和肺功能(下降的DLCO)用于早期发现;PAH需做心脏超声与右心导管确诊并尽早治疗。
心脏心肌纤维化→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冠状小血管病变临床表现可隐匿或非特异,心电图、超声与必要时心肌MRI用于评估;心律失常与心肌病增加死亡风险。
肾脏硬化性肾危象(scleroderma renal crisis):急性肾功能衰竭、顽固性高血压、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危重并发症,需立即识别与处理:典型表现为快速升高血压伴肌酐上升,首选ACE抑制剂(如卡托普利);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血液/免疫贫血、炎症标志非特异性升高、抗核抗体阳性(常见抗-Scl-70/抗-topo I、抗-centromere)自身抗体有助分型与预后:抗-topo I与ILD相关,抗-centromere与限局型及PAH相关。
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病变(感觉或运动)、压迫性神经病(腕管综合征)、罕见的中枢受累神经症状多为并发或继发损伤,应与营养不良、药物毒性鉴别,必要时行神经电生理检查。
泌尿/生殖性功能减退(女性干涩、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妊娠并发症风险增加(胎盘功能受损)妊娠需高危管理;生殖系统症状常与血管及纤维化改变有关。
其他/全身疲劳、发热、体重下降、睡眠障碍、抑郁/焦虑非特异性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应并行支持治疗与多学科管理。

辅助检查

  • ANA阳;抗Scl‑70、抗着丝点、抗RNA聚合酶Ⅲ;肺功能弥散量下降、HRCT;甲襞微循环改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根据皮肤硬化分布+抗体+器官受累;与重叠综合征、皮肌炎、甲状腺病鉴别。

治疗

  • 血管:雷诺首选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必要时前列环素、PDE5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 肺间质病: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抗纤维化(尼达尼布)。
  • 肾危象首选ACEI(卡托普利),避免大剂量激素。
  • 消化道:PPI、促动力;皮肤护理与康复。

血管炎

病因

  • 自身免疫介导;感染/药物触发(如乙肝相关结节性多动脉炎)。

发病机制

  • 以血管壁炎症为核心,大/中/小血管受累导致缺血坏死与脏器功能障碍;ANCA相关以中性粒细胞活化为主,免疫复合物型以沉积为主。

临床表现

  • 全身炎症:发热、乏力、体重下降、ESR显著升高
  • 器官:皮肤紫癜、肾小球肾炎、肺泡出血/咯血、周围神经病、多发单神经炎、眼部缺血。
  • 特征性:巨细胞动脉炎(老年人颞部疼痛+颌跛+失明风险,常合并风湿性多肌痛);高安动脉炎(年轻女性“无脉症”)。

辅助检查

  • ANCA谱(PR3/MPO)、尿沉渣、肾功能、胸部影像;受累组织活检。

诊断和鉴别诊断

  • 依分型标准(如ACR/Chapel Hill命名);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结缔组织病鉴别。

治疗

  • 诱导:激素+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AAV);严重肾肺综合征可加血浆置换。
  • 维持: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
  • 特定:巨细胞动脉炎尽快大剂量激素避免失明;乙肝相关PAN加抗病毒。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病因

  • 自身免疫肌炎;部分与肿瘤/药物/感染相关。

发病机制

  • 多发性肌炎:CD8+T细胞介导肌纤维损伤;皮肌炎:毛细血管补体介导病变、皮肤改变。

临床表现

  • 近端肌无力(上楼、梳头困难)、肌痛;DM特有:Gottron丘疹、眼睑紫红、V字/披肩征
  • 合并:间质性肺病、心肌炎、关节痛;成人DM与恶性肿瘤关联(需筛查)。

辅助检查

  • CK/LDH/AST/ALT↑、肌电图肌源性改变、肌活检;自身抗体:抗Jo‑1、Mi‑2、TIF1‑γ、MDA5等;肺部HRCT。

诊断和鉴别诊断

  • Bohan‑Peter标准/ENMC标准;与甲状腺肌病、他汀相关肌病、肌营养不良鉴别。

治疗

  • 糖皮质激素首选;联合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孢素/吗替;难治用静丙/利妥昔单抗;合并ILD尽早联合免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