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6 Jan 25 17:19:49 (Asia/Shanghai)

第9章神经系统

This tutorial is powered by Bensz/黄伟斌

脊髓

待补充

脑干

脑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中脑3部分组成。位于颅后窝前部,上接间脑,下续脊髓。

脑干外形

延髓

下端在枕骨大孔处和脊髓相连,上端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与脑桥为界。

  • 腹侧面:延髓下部与脊髓相似,腹侧面的中正有前正中裂,前正中裂下端有锥体交叉。前正中裂两侧为锥体,内含锥体束。锥体外侧为前外侧沟,有舌下神经根丝出脑。舌下神经根外侧是橄榄(与运动协调和运动学习有关),内有下橄榄核。橄榄的背外侧有后外侧沟,沟内自上而下依次为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的根丝。

    image-20241229095202201

  • 背侧面:延髓背侧面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参与构成第四脑室底,下部有后正中沟两侧的薄束结节楔束结节,深面分别为薄束核和楔束核。楔束结节的外上方是小脑下脚,其内的纤维向后连于小脑。

    image-20241229095150113

    image-20241229095221432

脑桥

以其膨大的基底部为特征。

  • 腹侧面:宽阔隆起,称为脑桥基底部,主要由大量的横行纤维和部分纵行纤维构成,其正中线上的纵行浅沟称基底沟,容纳基底动脉。基底部向外后逐渐变窄,形成小脑中脚,两者之间为三叉神经根。延髓脑桥沟内由内向外分别为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根。

    image-20241229095202201

  • 背侧面:构成菱形窝的上半部,此窝的外上界为小脑上脚,也称结合臂。两脚间夹有薄层白质板,称为上髓帆,参与构成第四脑室顶。脑桥与中脑的移行部缩窄,称为菱脑峡

    image-20241229095221432

中脑

中间有中脑水管,腹侧面上以视束与间脑为界,下与脑桥上缘相连。

  • 腹侧面:两侧各有一对粗大的纵行柱状隆起,称为大脑脚。两侧大脑脚之间的凹陷为脚间窝,脚间窝内有动眼神经出脑,窝底称后穿质,有许多血管出入的小孔

    image-20241229095202201

    image-20241229095246238

  • 背侧面:为四叠体,由上、下两对圆形隆起构成,称为上、下丘。上丘以上丘臂连于外侧膝状体,下丘以下丘臂连于内侧膝状体。在下丘的下方有滑车神经根出脑,它是唯一自脑干背侧面出脑的脑神经

image-20241229095221432

菱形窝

  • 位于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侧面,呈菱形,由延髓上部和脑桥内的中央管于后壁中线处向后敞开而形成。因构成第四脑室的底部,故也称为第四脑室底。
  • 正中沟将菱形窝分成左右两半,正中沟的两侧各有一纵行隆起,称内侧隆起。内侧隆起的外侧有纵行的界沟,界沟外侧区呈三角形,称前庭区,深方有前庭神经核。前庭区的外侧角上有听结节,内隐蜗神经核。菱形窝的中部有髓纹,是脑桥与延髓的背侧面分界标志。近髓纹上方的内侧区有面神经丘,深面为展神经核。近髓纹下方是舌下神经三角,内含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三角外下方是迷走神经三角,内含迷走神经背核。界沟上端的外侧可见蓝灰色的小区域,称蓝斑

image-20241229095221432

第四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小脑之间,呈四棱锥形,内含脑脊液

第四脑室的底为菱形窝,两侧为外侧隐窝,顶向后上朝向小脑蚓。第四脑室项的前上部由两侧小脑上脚、上髓帆构成,后下部由下髓帆、第4脑室脉络组织组成。脉络组织产生脑脊液

脑脊液通过菱形窝下角尖上方的第四脑室正中孔和第四脑室外侧尖端的两个第四脑室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

image-20241229095246238

脑干的内部结构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神经全

脑神经核

  • 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高度,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内侧。此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发出的纤维参与组成动眼神经支配眼的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上险提肌
  • 动眼神经副核:位于动眼神经核上端的背内侧,发出的纤维加人动眼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 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丘高度,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内侧。此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传入,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加入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的随意运动。
  • 三叉神经中脑核:位于中央灰质外缘,从中脑上端下延至脑桥中段,发出纤维组成三叉神经,与咀嚼肌、表情肌、牙齿、牙周组织、下颌关节囊等的本体感觉有关。
  • 展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面神经丘的深面,发出的纤维组成展神经,支配眼外直肌的随意运动
  • 面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面,面神经核发出纤维主要支配面肌;孤束核接受面神经中的味觉纤维;上泌诞核发出的纤维随面神经出脑后,支配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
  • 三叉神经运动核:位于脑桥中部网状结构的背外侧,发出的纤维加入下领神经,支配咀嚼肌等。
  • 上泌诞核:位于脑桥的最下端,发出的纤维加入面神经,控制舌下腺、下颌下腺、泪腺的分泌。
  • 三叉神经脑桥核:是三叉神经感觉核的膨大部,位于脑桥中部网状结构内,向下续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头面部皮肤和黏膜的感觉,其中接受痛、温觉的纤维在延髓内下行形成三叉神经脊髓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触、压觉的纤维止于脑桥核。
  • 前庭神经核:位于前庭区的深面,接受传导平衡觉的纤维,调节肌张力,参与视觉反射、听觉反射。
  • 蜗神经核:位于菱形窝听结节的深面,接受听觉纤维。
  • 舌下神经核:位于延髓上部、舌下神经三角的深面,发出的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支配舌内、外肌。
  • 副神经核:由延髓部与脊髓部组成。前者为疑核下端,发出纤维组成副神经脑根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后者位于脊髓颈段上5~6节内的副神经核,组成副神经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 疑核:位于延髓内,疑核上部发出的纤维进入舌咽神经,支配茎突咽肌;疑核中部发出的纤维加入迷走神经,支配软腭、咽的骨骼肌;疑核下部发出的纤维加入副神经、迷走神经,支配除环甲肌外的喉肌。
  • 迷走神经背核:位于延髓迷走神经三角的深面,舌下神经核的背外侧,发出纤维加入迷走神经,支配颈部、胸部所有脏器和腹腔大部脏器的平滑肌、心肌的活动和腺体的分泌。
  • 下泌诞核:位于延髓上部,发出的纤维加入舌咽神经,支配腮腺的分泌。
  • 孤束核:位于延髓后部。孤束核上部接受味觉传入纤维的信息;孤束核下部接受来自内脏器官、心血管的感觉纤维的信息。
  • 三叉神经脊束核:从脊髓颈段后角胶状质和后角固有核向上直达脑桥,与三叉神经脑桥核相续。三叉神经中传导痛、温觉的纤维终于此核。

image-20241229124046381

image-20241229124113534

image-20241229133201194

非脑神经核

  • 薄束核和楔束核:分别位于薄束结节、楔束结节的深面,分别接受薄束、楔束纤维的终止。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越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交叉,继续上行,形成内侧丘系。薄束核和楔束核是向脑的高级部位传递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核团
  • 红核:位于中脑上丘高度的被盖中央部,黑质的背内侧,呈一卵圆柱状,从上丘下界向上伸入间脑尾部。红核由颅侧的小细胞部和尾侧的大细胞部组成。小细胞部接受对侧小脑齿状核经小脑上脚传人的纤维,发出的纤维下行投射至下橄榄主核的背侧部,继而发出纤维至小脑。大细胞部接受对侧小脑中央核经小脑上脚传入的纤维,其传出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被盖腹侧交叉,之后下行组成红核脊髓束,主要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同时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
  • 黑质:位于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之间。黑质分为腹侧的网状部和背侧的致密部。网状部的纤维联系、功能与端脑的苍白球内段相似。致密部主要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合成的多巴胺释放到新纹状体,以调节纹状体的功能活动。因各种原因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致新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下降到50%以下时,可导致帕金森病,表现为肌肉强直、运动减少、出现震颤。
  • 其它重要的中枢(部分自主性中枢,即不随意识改变)
    • 延髓呼吸中枢:包括背侧呼吸组(Dorsal Respiratory Group, DRG) 和腹侧呼吸组(Ventral Respiratory Group, VRG) ,负责调节呼吸的节律和深度。

    • 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s)

      • 心加速中枢(Cardioacceleratory Center) :通过交感神经增加心率和血压。
      • 心抑制中枢(Cardioinhibitory Center) :通过迷走神经降低心率和血压。
      • 血管运动中枢(Vasomotor Center) :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控制血压。
    • 孤束核(Nucleus of the Solitary Tract, NST) :接收来自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内脏感觉信息,参与心血管、呼吸和消化功能的调节。

    • 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参与调节觉醒、睡眠、呼吸和心血管功能。

脑干损伤

延髓内侧综合征

若为单侧损伤,又称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通常由椎动脉的延髓支阻塞所致。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力:

  • 锥体束损伤:导致对侧上、下肢痉挛性瘫痪。
  • 内侧丘系损伤:导致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 舌下神经根损伤:导致同侧半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综合征)

椎动脉的延髓支或小脑下后动脉阻塞所致。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包括:

  • 三叉神经脊束受损:病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
  • 脊髓丘脑束受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
  • 疑核受损:病侧软腭及咽喉肌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 前庭神经核受损: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 交感下行纤维受损:病灶侧不全型 Horner 征,主要表现为瞳孔缩小、上险轻度下垂、面部皮肤干燥、潮红及汗腺分泌障碍。
  • 小脑下脚受损: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脑桥背侧部综合征

通常因小脑下前动脉或小脑上动脉的背外侧支阻塞,引起一侧脑桥尾侧或颅侧部的被盖梗死所致。主要损伤结构及临床表现(以脑桥尾侧被盖损伤为例)包括:

  • 展神经核受损:同侧眼外直肌麻痹,双眼患侧凝视麻痹。
  • 面神经核受损:同侧面肌麻痹。
  • 前庭神经核受损:眩晕、眼球震颤。
  • 三叉神经脊束受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
  • 脊髓丘脑束受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
  • 内侧丘系受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 交感神经下行通路受损:同侧 Horner 综合征。⑧小脑下脚和脊髓小脑前束受损 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脑桥基底部综合征

如为单侧损伤,又称展神经交叉性偏瘫。由基底动脉的脑桥支阻塞所致。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包括:

  • 锥体束受损:对侧上、下肢瘫痪。
  • 展神经根受损:同侧眼球外直肌麻痹,眼球不能外展。

大脑脚底综合征

如为单侧损伤,又称动眼神经交叉性偏瘫(Weber 综合征)。由大脑后动脉的分支阻塞所致。主要受损结构和临床表现包括:

  • 动眼神经根损伤:同侧除外直肌、上斜肌以外的眼球外肌麻痹,瞳孔散大。
  • 皮质脊髓束受损:对侧上、下肢瘫痪。
  • 皮质核束损伤:对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核上瘫。

本尼迪克特(Benedikt)综合征

累及一侧中脑被盖的腹内侧部。主要受损结构和临床表现为:

  • 内侧丘系损伤: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 动眼神经根损伤:同侧除外直肌、上斜肌外的眼球外肌麻痹,瞳孔散大。
  • 红核受损伤:对侧上、下肢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

小脑

小脑位居颅后窝,借其上、中、下3对小脑脚连于脑干的背面。

外形和分部

  • 小脑两侧的膨大部为小脑半球,中间的狭窄部为小脑蚓,上面平坦,下面膨隆。
  • 在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部,称为小脑扁桃体。小脑扁桃体紧邻延髓和枕骨大孔的两侧,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被挤压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
  • 以其背面的原裂和腹面的后外侧裂为界,小脑可分为3叶
    • 绒球小结叶:位于腹面的后外侧裂内。
    • 前叶:位于腹面的后外侧裂和背面的原裂的前方。
    • 后叶:位于背面的原裂和腹面的后外侧裂的后方,后叶下面有邻近延髓的小脑扁桃体。

image-20241229162653255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包括表面的皮质、深部的髓质和小脑核。

  • 小脑皮质

    • 其细胞构筑分3层,由浅人深依次为分子层、梨状细胞层、颗粒层。
    • 小脑皮质内的神经元有5类:星状细胞、篮细胞、梨状细胞、颗粒细胞、Golgi I 型细胞。
  • 小脑髓质:由3类纤维构成:

    • 小脑皮质与小脑核之间的往返纤维;
    • 小脑叶片间或小脑各叶之间的联络纤维;
    • 小脑的传入和传出纤维。传入和传出纤维组成小脑上、中、下脚3对脚。
  • 小脑核

    • 位于小脑内部,埋于小脑髓质中。
    • 由内向外为顶核、球状核、栓状核、齿状核,共4对

小脑的纤维联系与功能

  • 前庭小脑(原小脑:主要接受同侧前庭神经纤维,经小脑下脚至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主要作用为调节躯干肌运动、协调眼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 脊髓小脑(旧小脑):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纤维,经小脑上、下脚进入小脑再至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以调节肌张力。
  • 大脑小脑(新小脑):主要接受皮质脑桥束在脑桥核中继后经小脑中脚传入的纤维,再到红核及皮质,协调运动。

间脑

间脑的分部

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间脑可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5个部分。两侧间脑之间的狭窄腔隙,为第三脑室,其前界为终板,顶为脉络组织,底乳头体、灰结节、漏斗和视交叉,两侧壁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前通侧脑室,后经中脑导水管通第四脑室。

image-20241230073905151

背侧丘脑

  • 外形:背侧丘脑又称丘脑,是皮质下感觉中枢,也是大脑皮质和小脑、纹状体、黑质之间的联系枢纽。背侧丘脑由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借丘脑间黏合组成,前端窄而突出,称为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背外侧面的外侧缘与端脑尾状核之间隔有终纹。
  • 核团:在背侧丘脑的灰质内部有一由白质构成的内髓板,在水平面上,呈Y字形,将背侧丘脑分为3个核群: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外侧核群又分为背、腹两层,背层从前向后分为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及枕,腹层由前向后分腹前核、腹中间核、腹后核,腹后核又分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此外,在丘脑内侧面,第三脑室侧壁上的薄层灰质及丘脑间黏合内的核团,合称为中线核。内髓板内有若干板内核。在外侧核群与内囊之间的薄层灰质称为丘脑网状核,网状核与外侧核群间为外髓板。
  • 特异性中继核团: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主要功能是充当脊髓或脑干等结构的特异性上行传导系统的转接核,再由这些核发出纤维将不同的感觉及运动有关的信息转送到大脑特定区。
    • 腹前核和腹外侧核:主要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传入纤维,经它们转接,并发出纤维投射至躯体运动中枢,调节躯体运动。
    • 腹后核: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由孤束核发出的纤维,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腹后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和运动中枢。

image-20241230073905151

后丘脑

后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包括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属特异性中继核。

  • 内侧膝状体:是听觉传导通路在丘脑的中继站,接受下丘来的听觉纤维,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投射到大脑颞叶的听觉中枢。
  • 外侧膝状体:是视觉传导通路在丘脑的中继站,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投射到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

下丘脑

  • 分区:下丘脑从前向后分为4个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乳头体区。
  • 主要核团:视上区主要有视上核室旁核视交叉上核。结节区主要有漏斗核、背内侧核、腹内侧核。乳头体区主要有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
  • 下丘脑是皮质下的内脏活动中枢,参与调节摄食与水的平衡,调节体温和内分泌活动

image-20241230113550013

端脑

端脑是脑的最高级部位,由左、右大脑半球和半球间连合及其内腔构成。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称大脑皮质,深部的白质称髓质。埋在大脑髓质内的灰质核团,称基底核。大脑半球内的腔隙,称侧脑室

沟回和分叶

主要的沟、裂和叶

端脑可分为1体、2裂、3沟、5叶。

  • 1体:连接左、右大脑半球宽厚的纤维束板,称为胼胝体
  • 2裂:即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左、右大脑半球之间纵行的裂隙,称为大脑纵裂。两侧大脑半球后部与小脑上面之间近似水平位的裂隙,称为大脑横裂。
  • 3沟:外侧沟是最深、最明显的脑沟,近似水平位,起于大脑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上外侧面,再向后上方行进不远分为前支、升支和后支。中央沟起于大脑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顶枕沟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后部,起自距状沟,自下而上至半球下缘,并略转至上外侧面。
  • 5叶:大脑半球分为5叶:额叶是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颞叶是外侧沟以下的部分。枕叶是大脑半球后部,在内侧面为顶枕沟以后的部分。顶叶是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岛叶是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的部分。

大脑半球外侧面的沟和回

  • 额叶:中央沟和前方的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中央前沟前方以额上沟、额下沟力界分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额上回居额上沟上方,额中回居额上、下沟之间,额下回居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
  • 顶叶:中央沟和后方的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在中央后沟后方,有一条与半球上缘平行的顶内沟,顶内沟的上方为顶上小叶,顶内沟的下方为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内包绕外侧沟后端的是缘上回,围绕颞上沟末端的是角回
  • 颞叶:在外侧沟的下方,有与之平行的颞上沟颞下沟。以颞上沟和颞下沟为界,可将颞叶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上沟的上方为颞上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为颞中回,颞下沟的下方为颞下回。在外侧沟的下壁有2~3条横行的脑回,称颞横回。

image-20241230114925797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沟和回

在大脑半球的内侧面,自中央前、后回背外侧面延伸到内侧面的部分,称为中央旁小叶。在中部有前后方向略呈弓形的胼胝体。在胼胝体的后下方,有呈弓形的距状沟,延伸到枕叶后端,距状沟的中点与顶枕沟相连。距状沟和顶枕沟之间,称为楔叶。距状沟下方为舌回。胼胝体的背面有胼胝体沟,在此沟上方,有与之平行的扣带沟,扣带沟与胼胝体沟之间为扣带回

image-20241230114939550

大脑半球下面的沟和回

颞叶下方有与半球下缘平行的枕颞沟。此沟内侧,是与之平行的侧副沟。枕颞沟内、外分别是枕颞内侧回枕颞外侧回。侧副沟内侧是海马旁回,该回前端向后弯曲部称钩。海马旁回的内侧是海马沟,沟的上方锯齿状的部分是齿状回海马旁回和齿状回合称海马结构。在额叶的底面,可见嗅球和相连的嗅束,嗅束后端为嗅三角,嗅三角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由海马旁回、钩,终板旁回,胼胝体下区和扣带回及海马、齿状回等结构构成边缘叶。

image-20241230122135501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4、6区)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该区接受中央后回、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的纤维,还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该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的管理有一定的局部定位关系,其特点为:

  • 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中央前回最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与下肢、会阴部运动有关,中部与躯干、上肢的运动有关,下部与面、舌、咽、喉的运动有关;
  • ②左右交叉,即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肉则受两侧运动区的支配,如眼球外肌、咽喉肌、咀嚼肌等;
  • 身体各部分投射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3、1、2区)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该区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纤维,司对侧半身痛、温、触、压觉位置觉和运动觉。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射特点为:

  • 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
  • ②左右交叉;
  • ③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如手指和唇的感受器最密,在感觉区的投射范围就最大。

视区(17区)

位于距状沟两侧的枕叶皮质,接受双眼对侧视野的信息。

听区(41、42区)

位于颞横回,接受双侧听觉信息。

语言中枢

  • ①运动性语言中枢(44、45区):位于额下回后1/3部,即三角部的后部的岛盖部,又称Broca 区。主司说话功能,如果此中枢受损,病人虽能发音,但不能说出具有意义的语言,称运动性失语症
  • ②听觉性语言中枢(22区):位于颞上回后部,它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听到、理解别人的语言。此中枢受损后,病人虽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也不理解自己所讲的含义,称感觉性失语症
  • ③书写中枢(6、8区):位于额中回后部,损伤后手的运动正常,但是不能书写正确的文字,称失写症
  • ④视觉性语言中枢(39区):位于角回,损伤后视觉正常,但是不能理解曾经认识的文字,称失读症

端脑内部结构

基底核

大脑半球表层的灰质称大脑皮质,表层下的大脑白质称髓质。埋在髓质深部的灰质核图,称为基底核,又称基底神经节。基底核位于白质内,位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屏状核、杏仁体。

  • 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尾状核分头、体、尾三部,位于丘脑背外侧。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部,外侧部为壳,内侧两部分合称苍白球。在种系发生上,尾状核和壳是较新的结构,合成新纹状体苍白球为较旧的结构,称为旧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重要作用,并发现苍白球作为基底前脑的一部分可参与机体的学习记忆功能。
  • 屏状核:位于岛叶皮质和豆状核之间,与躯体感觉、视觉、听觉的整合有关。
  • 杏仁体:在侧脑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马旁回沟的深面,与尾状核的末端相连, 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与内脏活动的调节和情绪的产生有关。

image-20250106170921418

侧脑室

左右各一,位于大脑半球内,分为4部分:侧脑室中央部位于顶叶,前角位于额叶,后角位于枕叶,下角位于颞叶。中央部和下角内有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通过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

image-20250106171244193

脑脊液及循环

脑脊液的产生

  • 脑脊液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内含各种浓度不等的无机离子、葡萄糖、微量蛋白、少量淋巴细胞等,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调节颅内压等作用
  •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少量由室管膜上皮和毛细血管产生

脑脊液循环

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脑和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隙。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内回流入血液中。

成人脑脊液总量约150ml,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回流的平衡状态。

image-20241230113850415

image-2024123011391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