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8 Nov 24 21:12:37 (Asia/Shanghai)
第33章 关节脱位与损伤
This tutorial is powered by Bensz/黄伟斌
肩关节脱位
概述
- 参与肩关节运动的关节包括肱盂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胸关节,但以肱盂关节的活动最为重要。习惯上,将肱盂关节脱位称为肩关节脱位。
- 肱盂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盂构成。肩胛盂浅,面积仅占肱骨头面积的1/4 - 1/3,关节囊和韧带松弛薄弱,故有利于肩关节活动,但缺乏稳定性。肩盂关节面朝向前下外,前侧关节囊更为薄弱,故肱盂关节以前脱位最为常见,占所有肩关节脱位的95%以上。
临床表现
- 外伤史:上肢外展外旋或后伸着地受伤史。
- 症状:肩部疼痛、肿胀、肩关节活动障碍。
- 特殊姿势:病人以健手托住病侧前臂、头向病侧倾斜。
- 体格检查
- 方肩畸形,肩胛盂处空虚感,上肢弹性固定,Dugas征阳性(将病侧肘部紧贴胸壁时,手掌搭不到健侧肩部,或手掌搭在健侧肩部时,肘部无法贴近胸壁)。
- 严重创伤时,肩关节前脱位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应注意检查病侧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 X线检查:可明确肩关节脱位的类型、移位方向及有无撕脱骨折。
- CT检查:目前临床常规行CT扫描。
治疗
- 手法复位:无论何种类型的肩关节脱位,均应首选Hippocrates法手法复位(麻醉下?)+外固定治疗。复位时,病人仰卧,术者站在患侧床边,腋窝处垫棉垫,以同侧足跟置于病人腋下靠胸壁处,双手握住患肢于外展位作徒手牵引,以足跟顶住腋部作为反牵引力。持续牵引一段时间后,肩部肌肉逐渐松弛,此时内收、内旋上肢,肱骨头便会经前方关节囊的破口滑人肩胛盂内
- 固定方法:单纯性肩关节脱位复位后可用三角巾悬吊上肢,肘关节屈曲90°,外固定3周。
- 康复治疗:固定期间须活动腕部与手指,解除固定后,鼓励病人主动锻炼肩关节向各个方向活动。
桡骨头半脱位
概述
- 桡骨头半脱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由于桡骨头发育尚不完全,环状韧带薄弱,当腕、手被向上提拉、旋转时,肘关节囊内负压增加,使薄弱的环状韧带或部分关节囊嵌人肱骨小头与桡骨头之间,取消牵拉力以后,桡骨头不能回到正常解剖位置,而是向桡侧移位,形成桡骨头半脱位。
临床表现
- 腕、手有被向上牵拉的受伤史。
- 肘部疼痛,活动受限,前臂处于半屈位及旋前位。
- 肘部外侧压痛
诊断
- 根据儿童手、腕向上牵拉史及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
- X线检查:对诊断无帮助,因为桡骨头半脱位是唯一拍片阴性的关节脱位。
治疗
- 手法复位,复位后不必固定,但须告诫家长不可再暴力牵拉,以免复发。
- 复位成功的标志是:可有轻微的弹响声,肘关节旋转、屈伸活动正常。
髋关节脱位
构成髋关节的髋臼与股骨头两者在形态上紧密配合,是一种典型的杵臼关节,周围又有坚强的韧带与强壮的肌群,因此只有高能暴力才会引起髋关节脱位,常见于车祸伤。
分类
按股骨头脱位后的方向,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和中心脱位,其中,以后脱位最常见,占85%-90%。
后脱位临床表现
- 外伤史:明显外伤史,通常暴力很大,例如车祸或高处坠落。
- 症状:髋部明显的疼痛,髋关节不能主动活动。
- 体征:病肢缩短,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可以在臀部摸到脱出的股骨头,大转子上移。 病肢缩短,髋关是
- 坐骨神经损伤:髋关节后脱位可合并坐骨神经损伤,其发生率约为10%。多表现为以腓总神经损伤为主的体征,如足下垂、趾背伸无力、足背外侧感觉障碍等。多为神经受牵拉引起的暂时性功能障碍,或受到股骨头、髋臼骨折块的轻度捻挫所致,大多数病人可于伤后逐渐恢复。
后脱位诊断
- 根据外伤史、临床表现、x线和CT检查,即可诊断
- 需与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相鉴别
后脱位治疗
-
第I型的治疗:I型即单纯脱位或只有髋臼后壁小骨折块,多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
-
复位:常用的复位方法为麻醉下Allis法,即提拉法。复位宜早,最初24-48小时是复位的黄金时期,应尽可能在24小时内复位完毕,48-72小时后再复位十分困难。
-
固定:复位后病肢作皮肤牵引或穿丁字鞋2-3周,不必石膏固定。
-
功能锻炼:卧床期间作股四头肌收缩动作。2-3周后开始活动关节。4周后扶双拐下地活动。
-
-
第II-IV型的治疗:由于合并关节内骨折,故应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
膝关节韧带损伤
解剖
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靠韧带和肌肉来维系
- 内/胫侧副韧带:最为重要。它起自股骨内上髁,止于胫骨内髁,分深、浅两层纤维。浅层成三角形,坚韧有力;深层纤维与关节囊融合,部分与内侧半月板相连。
- 外/腓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外上髁,它的远端呈腱性结构,与股二头肌腱汇合成联合肌腱,一起止于腓骨小头。在外侧副韧带与外侧半月板之间有滑囊相隔。
- 前交叉韧带:起自股骨髁间窝外侧面的后部,向前内下方止于胫骨髁间峤的前方,它可限制胫骨前移、膝关节过伸、内外旋转、内收及外展,其胫骨附着点比股骨附着点面积宽大,故股骨附着点损伤较多。当膝关节完全屈曲和内旋胫骨时,此韧带牵拉最紧,可防止胫骨向前移动。
- 后交叉韧带:起自股骨髁间窝的内侧面,向后下方止于胫骨髁间峤的后方。它可限制胫骨后移、膝过伸、内旋、外展和内收。膝关节屈曲时,可防止胫骨向后移动。
- 关节囊:关节囊的纤维层加强了关节的稳定性。
临床表现
- 外伤史:均有外伤病史,以青少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以运动员最多见。受伤时有时可听到韧带断裂的响声,很快因剧烈疼痛不能继续运动。
- 局部症状:膝关节肿胀、压痛、积血,膝部肌痉挛,不敢活动膝部,膝关节处于强迫体位,或伸直, 或屈曲。膝关节侧副韧带处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摸到蜷缩的韧带断端。
查体
- 侧方应力试验:急性期作此试验会引起剧烈疼痛,故应在局麻下进行此试验。在膝关节完全伸直位与屈曲30°位置下作被动膝内翻与膝外翻动作,并与对侧作比较。如有疼痛或发现内翻、外翻角度超出正常范围并有弹跳感,提示有侧副韧带受损。
- 抽屉试验:急性期应在局麻下进行此试验。膝关节屈曲90°,小腿下垂,检查者固定病人足部, 用双手握住胫骨上段作拉前和推后动作,并注意胫骨结节前后移动的幅度。前移增加表示前交叉韧带断裂,后移增加表示后交叉韧带断裂。
- Lachman试验:病人屈膝20°到30°,检查者一手握住股骨远端,另一手握住胫骨近端,对胫骨近端施加向前的应力,可感觉到胫骨的向前移动,并评定终点的软硬度,与对侧膝关节进行比较。Lachn 试验比抽屉试验阳性率高。
- 轴移试验:本试验用来检查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出现的膝关节不稳定。病人侧卧,检查者一手握住足踝部,另一手在膝外侧并对腓骨头向前施力,使病人充分伸膝,内旋外翻胫骨,然后缓慢屈曲膝关节, 至屈曲20°到30°位时突然出现错动与弹跳,为阳性,提示前外侧旋转不稳定。
诊断
- 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检
- x线片:普通x线检查只能显示撕脱的骨折块。为显示有无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可拍摄应力位平片,即在膝内翻和膝外翻位置下摄片。在x线片上比较内、外侧间隙张开情况。一般认为两侧间隙相差<4mm为轻度扭伤;12mm为部分断裂;>12mm为完全断裂,可能还合并有前交叉韧带损伤。
- MRI:可清晰显示前、后交叉韧带的情况。
- 关节镜检查:对诊断交叉韧带损伤十分重要。75%的急性创伤性关节血肿可发现前交又韧带损伤,其中2/3的病例同时伴有内侧半月板撕裂,1/5有关节软骨面缺损。
半月板损伤
临床表现
- 病史:只有部分急性损伤病例有外伤病史,慢性损伤病例无明确外伤病史。
- 好发人群:多见于运动员与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
- 症状:受伤后膝关节剧痛,不能伸直,局部肿胀,可有关节内积血。急性期过后转入慢性阶段,此时肿胀已不明显,关节功能亦已恢复,但总感到关节疼痛,活动时有弹响。有时在活动时突然听到“咔嗒" 一声,关节便不能伸直,忍痛活动几下小腿,再听到“叶嗒"声,关节又可伸直,此种现象称为关节交锁。
- 慢性阶段体征:关节间隙压痛、弹跳、膝关节屈曲挛缩、股内侧肌萎缩。
诊断
- 过伸试验:膝关节完全伸直并轻度过伸时,半月板破裂处受牵拉或挤压而产生剧痛。
- 过屈试验:将膝关节极度屈曲,破裂的后角被卡住而产生剧痛。
- 半月板旋转挤压试验:也称McMurray试验。
- 研磨试验:也称Apley试验。
- 蹲走试验主要用来检查半月板后角有无损伤。
- x线片检查:不能显示半月板形态,主要是用来除外膝关节其他病变与损伤。
- MRI片: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半月板有无变性、撕裂,还可察觉有无关节积液与韧带的损伤,但其准确性不及关节镜检查。
- 关节镜检查:诊断 +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