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17 Nov 25 15:17:45 (Asia/Shanghai)

心外科疾病

This tutorial is powered by Bensz/黄伟斌

冠状动脉疾病

病因

  •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病因:长期血脂异常(尤其 LDL-C 升高、非 HDL-C 升高)、内皮功能障碍及炎症反应导致冠脉内膜脂质沉积,形成纤维斑块和易损斑块,是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最常见病理基础
  • 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尤其中心性肥胖)、代谢综合征、慢性肾病、家族早发冠心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脂异常(高 Lp(a)、低 HDL-C)等,其中吸烟、高 LDL-C 和糖尿病是公认的最重要可改变危险因素
  •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因:冠脉痉挛(Prinzmetal 心绞痛)、冠脉栓塞(房颤、人工瓣血栓、心腔内血栓脱落)、先天性冠脉畸形、炎症性病变(川崎病后遗、动脉炎)等,虽少见但在年轻患者或无明显传统危险因素人群中应高度警惕。
  • 诱发因素: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寒冷刺激、大餐、低血糖、贫血、甲亢、发热等因素可急剧增加心肌耗氧或诱发斑块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绞痛常见触发因素
类别要点
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形成纤维斑块 / 易损斑块,是稳定型心绞痛与 ACS 的基础。
高危危险因素高 LDL-C、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慢性肾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
少见病因冠脉痉挛、冠脉栓塞、先天性冠脉异常、炎症性血管病等,见于年轻或无传统危险因素患者。
诱发因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寒冷、饱餐、贫血、甲亢等增加心肌耗氧或诱发斑块破裂。

发病机制

  • 供血与需氧失衡:冠脉内腔狭窄或急性闭塞导致心肌供血减少,而体力或情绪负荷导致心肌耗氧增加,两者失衡时出现心肌缺血及心绞痛症状。
  • 易损斑块破裂 / 侵蚀:富含脂质、纤维帽薄、炎症细胞丰富的易损斑块在机械力或炎症作用下破裂或表面侵蚀,暴露血栓原性物质,引发血小板激活与凝血级联,是 NSTE-ACS / STEMI 的核心机制1
  • 血栓形成与血管痉挛:斑块破裂后形成白色血小板血栓或红色纤维蛋白血栓,可导致不完全或完全闭塞;同时局部血管活性物质失衡(内皮素↑、NO↓)可诱发冠脉痉挛,加重缺血。
  • 心肌缺血与坏死:缺血早期为可逆性代谢紊乱,持续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形成心肌梗死;长期慢性缺血可导致心肌重构和左心功能下降,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
环节机制与考点
斑块形成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导致粥样斑块及易损斑块;危险因素控制是一级预防关键。
斑块破裂 / 侵蚀急性冠脉综合征最核心机制,暴露核心内容物,诱发血小板黏附、聚集与凝血级联。
血栓与痉挛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血栓可导致冠脉急性闭塞;痉挛在变异型心绞痛中尤为重要。
心肌损伤短暂缺血→可逆损伤;持续缺血→不可逆坏死,形成心肌梗死及心室重构。

临床表现

  • 稳定型心绞痛:典型表现为劳力性胸痛或胸闷,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性质为压榨感、窒息感,可向左肩、左臂内侧、下颌放射,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病程较长,症状呈稳定的劳力阈值
  • 不稳定型心绞痛 / NSTE-ACS:新发或原有心绞痛明显加重,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疼痛可在静息时发作,伴明显自主神经症状(出汗、恶心、濒死感),心肌损伤标志物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胸痛持续时间>20–30 分钟且休息和硝酸酯不能缓解,常伴冷汗、恶心、呕吐、明显恐惧或濒死感,查体可见血压下降、心率快或缓慢、肺部湿啰音等心衰表现。
  • 非典型 / 等容缺血表现:老年人、糖尿病、女性、慢性肾病患者可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表现为乏力、气促、消化不良样症状;应高度依赖心电图、肌钙蛋白和影像学评估。
类型典型表现与考点
稳定型心绞痛劳力或情绪诱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硝酸甘油可缓解,阈值相对稳定。
不稳定型心绞痛新发、进行性或静息心绞痛,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属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状态。
STEMI胸痛剧烈且持续>20–30 分钟,伴冷汗、恶心、濒死感;常见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及急性左心衰。
非典型表现老年、糖尿病、女性可仅表现为乏力、气短、消化道症状或无症状,需依靠心电图与标志物。

辅助检查

  • 心电图:静息或发作时心电图是首选筛查与急诊评估工具。稳定型心绞痛可在劳累或药物负荷试验中出现 ST 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NSTE-ACS 出现动态 ST-T 改变;STEMI 出现持久性局灶 ST 段抬高或新发 LBBB
  • 心肌损伤标志物:高敏肌钙蛋白(hs-cTn)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和最敏感指标,需要动态监测升高与/或下降趋势;CK-MB 对再梗死判断仍有意义。
  • 影像学与功能学:冠脉造影是诊断冠脉解剖病变程度和指导血运重建方式的金标准;冠脉 CT(CCTA)适用于中等预试验概率患者;心肌显像、压力超声和心脏 MRI 用于缺血范围和存活心肌评估。
  • 实验室与危险因素评估:血脂谱、血糖 / HbA1c、肾功能、电解质、NT-proBNP 等用于危险分层、治疗决策及术前评估。
检查要点
心电图静息及急性胸痛首选;ST 段压低 / 抬高、T 波改变及新发 LBBB 对诊断 ACS 关键。
心肌标志物高敏肌钙蛋白是诊断 AMI 的核心指标,需结合临床及心电图动态变化。
冠脉造影 / CCTA冠脉造影为金标准,评估病变范围与血运重建指征;CCTA 适用中等预试验概率患者。
其他实验室血脂、血糖、肾功、电解质及 NT-proBNP 等用于危险分层、心衰评估与围手术期管理。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原则:结合典型胸痛病史 + 心电图缺血 / 损伤改变 + 心肌损伤标志物动态变化综合判断;对疑似 ACS 患者应尽早做 12 导联心电图(理想为 10 分钟内)并反复复查。
  • 危险分层:NSTE-ACS 需根据 GRACE 等评分进行危险分层,以决定早期侵袭性策略时机;STEMI 需要立即评估是否有紧急血运重建禁忌及机械并发症。
  • 鉴别诊断:急性胸痛需与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张力性气胸、急性心包炎 / 心包填塞、食管破裂、消化性溃疡穿孔等鉴别;如出现撕裂样胸痛、迁移性疼痛、血压差等提示主动脉疾病。
  • 稳定冠心病 / 慢性冠脉综合征:诊断需结合长期症状、应激试验和影像学结果,排除非心源性胸痛。如怀疑微血管性心绞痛或冠脉痉挛,可行药物 / 负荷试验与造影结合功能学评价。
内容要点
诊断要素胸痛特征、心电图缺血 / 损伤、肌钙蛋白动态变化三者综合判断。
危险分层GRACE 等评分用于 NSTE-ACS;STEMI 重点评估血流动力学与并发症。
鉴别诊断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心包炎、胃食管疾病等均可模拟胸痛,需结合影像与实验室检查。
慢性冠脉综合征稳定劳力性心绞痛或无症状缺血,依赖应激试验及冠脉造影 / 功能学检查明确。

治疗

  • 总体策略:急性期强调尽快恢复冠脉血流(时间就是心肌),长期期则聚焦二级预防和危险因素严格控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血运重建(PCI/CABG)以及心脏康复和生活方式干预。
  • 急性 STEMI:符合条件者应尽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优选“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90 分钟”的门诊-球囊时间;如无法在理想时间窗内完成 PCI 且无溶栓禁忌,可行静脉溶栓并择期 PCI。给予阿司匹林 + P2Y12 受体拮抗剂(双联抗血小板)+ 抗凝、他汀、β 受体阻滞剂、ACEI/ARB 等药物2
  • NSTE-ACS:根据危险分层决定早期侵袭策略(早期或延迟冠脉造影 / PCI);高危患者需尽早行造影。药物治疗包括双联抗血小板、抗凝、他汀、β 阻滞剂、硝酸酯、ACEI/ARB/ARNI 等。
  • 稳定冠心病 / 慢性冠脉综合征:以缓解症状 + 预防事件为目标。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盐限脂、有氧运动)、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基础药物包括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他汀、β 阻滞剂、ACEI/ARB 等;症状明显者可考虑 PCI 或 CABG,左主干或三支病变合并糖尿病常优选 CABG。
  • 特殊情况:严重左室功能不全或复杂多支病变患者宜 MDT 讨论决定血运重建方式;对高出血风险患者需调整抗栓方案与疗程。
方面要点
急性 STEMI首选急诊 PCI,强调“时间就是心肌”;如不能在规定时间内 PCI 且无禁忌,可静脉溶栓。
NSTE-ACS基于 GRACE 等评分进行危险分层,高危者早期侵袭策略,普遍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抗凝。
慢性冠脉综合征生活方式干预 + 抗血小板 + 他汀 + β 阻滞剂 + ACEI/ARB;根据解剖及症状决定 PCI 或 CABG。
二级预防严格降脂(LDL-C 目标值降低)、控制血压和血糖、戒烟及心脏康复,长期随访。

心脏瓣膜病

病因

  • 退行性与钙化:老年人 退行性瓣叶钙化 是主动脉瓣狭窄最常见病因;二尖瓣环钙化亦常见。慢性高血压和主动脉粥样硬化可加速主动脉瓣钙化。
  • 风湿性:风湿热后瓣叶纤维化、增厚、粘连和短缩,是发展中国家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病因,也可累及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形成联合瓣膜病。
  • 感染性与退变: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导致瓣叶穿孔、赘生物脱落和急性瓣功能不全。退行性粘液样变导致二尖瓣脱垂,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常见病因之一。
  • 先天性:双叶主动脉瓣、先天性二叶或多叶异常、Ebstein 畸形可累及三尖瓣,导致狭窄或返流;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 TOF、VSD 术后)可继发肺动脉瓣病变。
  • 继发 / 功能性:左室或右室扩大牵拉瓣环及腱索,导致功能性二尖瓣或三尖瓣返流;肺动脉高压常导致继发性三尖瓣返流。
类别要点
退行性 / 钙化老年主动脉瓣狭窄和二尖瓣环钙化最常见;与年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病因,可累及多瓣并形成联合瓣膜病。
感染性 / 退变感染性心内膜炎致急性瓣功能不全;粘液样变引起二尖瓣脱垂及返流。
先天性与功能性双叶主动脉瓣、Ebstein 畸形等导致原发瓣膜病;心室扩大及肺动脉高压致功能性返流。

发病机制

  • 狭窄型病变:瓣口面积减小导致跨瓣压差升高,上游心腔压力负荷增加,长期可引起心室或心房向心性肥厚,最终发生心衰和心律失常(如二尖瓣狭窄导致左房扩大和房颤)。
  • 返流型病变:瓣叶关闭不全导致收缩期或舒张期血液反流,上游心腔容量负荷增加,心腔逐渐偏心性扩大,后期合并收缩 / 舒张功能障碍,易出现肺淤血和右心衰。
  • 特殊瓣膜:主动脉瓣病变主要影响左室后负荷与冠状动脉灌注;二尖瓣病变主要引起肺循环压力和左房压力改变;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病变以系统静脉淤血、肝大和下肢水肿为主。
  • 代偿与失代偿:早期心肌通过肥厚和扩大代偿维持射血分数,但长期慢性超负荷导致心室重构与心功能进行性下降;手术时机的把握核心在于在不可逆重构前进行干预3
类型机制要点
狭窄瓣口面积缩小,跨瓣压差升高,上游心腔压力负荷↑,出现向心性肥厚及心房扩大。
返流收缩或舒张期血液反流导致���量负荷↑,心腔偏心扩大,晚期合并收缩功能下降。
相关循环改变左心瓣膜病以肺淤血及左心衰为主;右心瓣膜病以系统静脉淤血、肝大及下肢水肿为主。
代偿与失代偿早期代偿可无症状;一旦出现心衰、晕厥或心绞痛等症状,提示进入失代偿期,需要评估手术指征。

临床表现

  • 主动脉瓣狭窄:典型“三联征”为劳力性心绞痛、晕厥和心力衰竭,多见于严重狭窄阶段;体征为粗糙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最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向颈动脉传导,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表现为搏动性头痛、心悸和劳力性气促;查体可见水冲脉、枪击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等周围循环征,心尖部舒张期递减型杂音。
  • 二尖瓣狭窄:劳力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和咯血;左房扩大易发生房颤和血栓栓塞;体征为心尖区隆隆样舒张期杂音伴开瓣音。
  • 二尖瓣关闭不全:心悸、乏力和左心衰为主;心尖区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向腋下传导;急性重度返流可导致急性肺水肿。
  • 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病变:临床表现以系统静脉淤血(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和右心衰为主,杂音在胸骨左缘相应部位最响,并有随呼吸改变的特点(Carvallo 征)。
瓣膜典型临床与体征
主动脉瓣狭窄心绞痛+晕厥+心衰“三联征”,胸骨右缘收缩期递增递减杂音向颈动脉传导,第二心音减弱。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水冲脉、枪击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等周围血管征;心尖部舒张期递减性杂音。
二尖瓣狭窄劳力性呼吸困难、咯血、房颤;心尖区隆隆样舒张期杂音伴开瓣音。
二尖瓣关闭不全心悸、乏力、左心衰;心尖区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向左腋中线传导。
三尖 / 肺动脉瓣病变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及相应部位杂音,三尖瓣杂音随吸气增强。

辅助检查

  •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瓣膜病变类型、严重程度和心腔重构的首选检查。可测量瓣口面积、跨瓣压差、反流面积与反流分数,并评估左 / 右心室功能。
  • 经食道超声:对瓣膜结构细节、赘生物、腱索及人工瓣功能评估更敏感,常用于术前评估和术中监测。
  • 心导管与造影:在非典型病例或术前需精确测定跨瓣压差、肺动脉压力、冠脉病变等时可行心导管检查;对拟行外科手术患者,中老年瓣膜病合并冠心病需同期评估冠脉情况
  • 其他检查:心电图(房颤、肥厚、右室 / 左室负荷)、胸片(心影扩大、肺淤血)、实验室检查(NT-proBNP、肝肾功能)用于评估心功能和手术风险。
检查要点
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瓣口面积、跨瓣压差和反流程度的首选方法,同时评估心室功能和肺动脉压力。
经食道超声对赘生物、腱索、人工瓣等结构更敏感,常用于手术决策与术中监测。
心导管 / 造影复杂或边缘病例时精确测压;拟手术患者中老年需常规冠脉造影评估合并冠心病。
其他检查心电图、胸片和 NT-proBNP 等有助于心功能评估及术前风险分层。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要点:以超声心动图为核心,结合病史、体征和听诊特点;明确瓣膜病变性质(狭窄 / 返流)、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 严重程度界定:主动脉瓣狭窄常用瓣口面积(≤1.0 cm² 为重度)、平均跨瓣压差和峰值流速;二尖瓣狭窄则看瓣口面积(≤1.5 cm² 为中度,≤1.0 cm² 为重度)、肺动脉压和左房压力。
  • 鉴别诊断:需与功能性杂音、肥厚型心肌病(尤其动态左室流出道梗阻)、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致相对性肺动脉瓣狭窄)鉴别;急性二尖瓣返流需与急性肺水肿其他原因区别。
  • 手术指征评估:症状出现、心室功能减退(如 LVEF 降低)、心腔明显扩大或肺动脉高压等提示进入失代偿,需参照指南综合评估手术或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征。
内容要点
诊断依据病史 + 体征 + 听诊特点 +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瓣膜病的核心组合。
严重程度标准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狭窄分别按瓣口面积和跨瓣压差分级;返流按反流面积 / 体积及心室重构程度评估。
鉴别诊断与功能性杂音、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鉴别;急性重度返流要与急性肺水肿其他原因区分。
手术指征出现症状、心室功能下降、心腔明显扩大或肺动脉高压时,应积极评估外科或经导管治疗。

治疗

  • 综合管理:包括感染预防、心率控制、心律失常管理、心衰治疗及抗凝治疗(尤其合并房颤时);同时控制血压和血脂,避免过度降压导致灌注不足。
  • 外科瓣膜置换 / 成形:对重度症状性瓣膜病或出现心室功能受损者是主要治疗手段。主动脉瓣严重狭窄伴症状者应优先考虑外科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二尖瓣可根据病因和病变形态选择成形或置换术3
  • 经导管介入治疗:包括 TAVR、经导管二尖瓣夹合、经导管三尖瓣修复 / 置换等,适用于高龄或高外科风险患者;术前需 MDT 讨论评估。
  • 药物治疗:对不能手术或等待手术期间患者,采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β 阻滞剂等控制症状;房颤或高栓塞风险患者需长期口服抗凝。
方面要点
外科治疗重度症状性瓣膜病首选外科手术或经导管介入,主动脉瓣严重狭窄伴症状需尽早手术。
经导管治疗TAVR、经导管二尖瓣 / 三尖瓣修复适用于高龄或高危患者,需 MDT 评估。
药物治疗缓解症状与控制共病,包括利尿剂、β 阻滞剂、ACEI/ARB 和心率控制;房颤患者需抗凝。
围手术期管理关注心功能、肺动脉压及合并冠心病;必要时合并 CABG 以优化预后。

主动脉夹层

以**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 型 / B 型)**为主,是主动脉疾病中最凶险的急症之一。

病因

  • 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是最常见的获得性危险因素,中层退变和粥样硬化使内膜更易撕裂,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 结缔组织病与遗传综合征:Marfan 综合征、Loeys–Dietz 综合征、Ehlers–Danlos 综合征及家族性胸主动脉瘤 / 夹层等导致弹性纤维断裂和中层囊样坏死,是年轻患者主动脉夹层的重要病因。
  • 主动脉瓣和先天性畸形:双叶主动脉瓣、主动脉缩窄等导致升主动脉长期承受高压与高剪切应力,易发生主动脉夹层。
  • 医源性与外伤:心导管检查、PCI、主动脉瓣替换手术、主动脉置换术等介入 / 外科操作以及高能量钝性胸外伤,可直接造成主动脉内膜撕裂。
类别要点
高血压 / 粥样硬化最常见获得性危险因素,中层退变及粥样硬化使内膜易撕裂,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遗传 / 结缔组织病Marfan、Loeys–Dietz、Ehlers–Danlos 及家族性胸主动脉瘤 / 夹层是年轻夹层的重要病因。
先天性畸形双叶主动脉瓣、主动脉缩窄等导致升主动脉长期高压,易形成夹层。
医源性 / 外伤导管操作、心外科手术或胸部高能量钝伤可直接造成内膜撕裂。

发病机制

  • 内膜撕裂与假腔形成:主动脉内膜在高剪切应力作用下发生线样或点状撕裂,血液冲入中层形成假腔,沿近端或远端扩展,可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及下肢动脉等重要分支。
  • 中层退变:囊样中层坏死、弹性纤维断裂和胶原减少使主动脉壁承受压力的能力下降,是夹层形成的结构基础。
  • Stanford / DeBakey 分型:按 Stanford 分型,A 型累及升主动脉,不论是否累及弓部 / 降主动脉;B 型仅累及降主动脉。A 型多需急诊外科;B 型大多药物控制,合并并发症时行腔内修复(TEVAR)4
环节要点
内膜撕裂血流自破口进入中层形成假腔,沿主动脉扩展,可累及重要脏器分支。
中层退变囊样中层坏死与弹性纤维断裂是夹层形成的病理基础。
分型Stanford A 型累及升主动脉,B 型仅累及降主动脉,治疗策略完全不同。

临床表现

  • 典型疼痛:突发剧烈撕裂样或刀割样胸痛 / 背痛,可向颈部、肩胛间、腰背或腹部放射,常伴大汗、焦虑和濒死感;疼痛可随夹层延展而迁移。
  • 体征:血压可升高或迅速下降;常见左右上肢或上下肢血压差、脉搏不对称;若累及主动脉瓣,可出现新发舒张期杂音;累及心包可出现心包填塞体征(颈静脉怒张、血压下降、心音遥远)。
  • 脏器缺血表现:累及冠状动脉可模拟急性心梗;累及脑动脉可致短暂脑缺血或脑卒中;累及肾、肠系膜或下肢动脉可引起急性肾损伤、腹痛或肢体缺血。
方面要点
典型疼痛突发撕裂样胸背痛,可迁移,常伴大汗和濒死感。
体征血压差、脉搏不对称、新发主动脉瓣返流杂音及心包填塞体征是重要线索。
脏器缺血冠脉累及似 AMI;脑动脉累及致卒中;肾 / 肠系膜 / 下肢动脉累及致相应缺血症状。

辅助检查

  • CTA:增强 CT 血管成像是急性主动脉夹层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可清晰显示内膜撕裂、真假腔范围及分支受累情况,为外科 / TEVAR 决策提供依据。
  • 超声心动图:经胸和经食道超声可快速评估升主动脉、主动脉瓣和心包,对 A 型夹层、心包填塞和主动脉瓣返流诊断尤为关键。
  • 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升高支持主动脉夹层诊断,但阴性不能完全排除;同时评估肾功能、电解质、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为造影及手术做准备。
检查要点
CTA急性主动脉夹层首选影像学,显示内膜裂口、真假腔及分支受累。
TEE / TTE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无法转运时床旁评估升主动脉、瓣膜和心包。
实验室D-二聚体及多器官功能、凝血指标有助于诊断与围手术评估。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基于典型撕裂样胸背痛 + CTA 或 TEE 证实主动脉内膜撕裂及真假腔即可确诊。对高危胸痛患者,应在急诊流程中优先排除主动脉夹层。
  • 分型与范围评估:应用 Stanford 分型(A / B 型)和 DeBakey 分型明确累及范围,并评估重要脏器供血情况,指导外科与内科治疗策略。
  • 鉴别诊断:需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栓塞、张力性气胸、急性心包炎、食管破裂等鉴别;夹层累及冠脉时可出现 ST 段改变和肌钙蛋白升高,误用溶栓可致灾难性出血
内容要点
诊断要素撕裂样胸背痛、血压差 / 脉搏差 + CTA / TEE 证实内膜撕裂和真假腔。
分型与范围Stanford A / B 和 DeBakey 分型用于决策外科或药物 / TEVAR 治疗。
鉴别诊断与 ACS、肺栓塞等急性胸痛鉴别;疑似夹层时禁用溶栓和强效抗凝。

治疗

  • 血压与心率控制:所有主动脉夹层治疗的基础是迅速降低主动脉壁剪切应力,一般目标为 SBP 100–120 mmHg、HR 60–70 次/分,首选静脉 β 受体阻滞剂联合血管扩张剂;避免过度液体负荷和强烈正性肌力药物。
  • A 型主动脉夹层:指南强调绝大多数 A 型急性夹层需急诊外科手术,行升主动脉替换 ± 主动脉根部手术 ± 弓部置换,并处理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心包填塞等并发症。
  • B 型主动脉夹层:无并发症 B 型夹层首选严格药物内科治疗,控制血压和心率、密切影像随访;若出现持续疼痛、动脉瘤样扩张、破裂征象或重要脏器缺血等并发症,应尽早行腔内支架修复(TEVAR)。
方面要点
血压 / 心率控制所有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核心,静脉 β 阻滞剂为首选,必要时联合血管扩张剂。
A 型夹层需急诊外科手术(升主动脉 ± 根部 ± 弓部置换),兼顾冠脉和主动脉瓣处理。
B 型夹层无并发症以药物控制为主���合并破裂或脏器缺血等并发症应行 TEVAR。

主动脉瘤

胸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为主,重点关注破裂风险评估与外科 / 腔内修复指征。

病因

  • 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瘤多与粥样硬化及长期高血压相关,是最常见的获得性病因
  • 结缔组织疾病与遗传因素:Marfan 综合征、Loeys–Dietz 综合征、Ehlers–Danlos 综合征及家族性胸主动脉瘤等促使中层退变和主动脉进行性扩张。
  • 感染与炎症:梅毒性动脉瘤、细菌性动脉瘤和大动脉炎等可导致局灶或弥漫性主动脉扩张。
  • 机械与医源性因素:外伤或以往主动脉手术 / 腔内支架术后可在吻合口或支架边缘形成假性或真性动脉瘤。
类别要点
动脉粥样硬化 / 高血压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瘤最常见病因,与年龄和危险因素控制不良密切相关。
结缔组织病 / 遗传Marfan 等综合征和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导致进行性扩张,破裂风险高。
感染 / 炎症梅毒性动脉瘤、大动脉炎等可致局灶或弥漫性扩张。
医源性 / 外伤术后吻合口或支架边缘可形成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

发病机制

  • 中层结构破坏:弹性纤维断裂、胶原降解和中层细胞凋亡导致主动脉壁变薄、顺应性增加,在血压负荷下逐渐扩张。
  • Laplace 定律:动脉瘤直径越大,壁张力越高,进一步促进扩张并增加破裂风险;形成“扩张–壁应力–进一步扩张”的恶性循环。
环节要点
中层退变弹性纤维和胶原破坏使主动脉壁变薄、扩张,是瘤形成基础。
壁应力增加直径越大、扩张越快,壁应力越高,破裂风险显著增加。

临床表现

  • 无症状期:多数胸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在较长时间内无症状,常在体检或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 压迫症状:巨大胸主动脉瘤可压迫食管(吞咽困难)、气管(呼吸困难 / 喘鸣)或左喉返神经(声音嘶哑);腹主动脉瘤可表现为腹部搏动性肿块及腰背部隐痛。
  • 破裂表现:主动脉瘤破裂表现为突发剧烈胸背痛或腹痛、血压下降甚至休克;腹主动脉瘤破裂可表现为腹部包块 + 腹痛 + 低血压三联征。
阶段要点
无症状期多数为体检或影像偶然发现;需定期随访直径和扩张速度。
压迫期巨大胸主动脉瘤可致吞咽困难、呼吸困难或声音嘶哑;腹主动脉瘤可触及搏动性包块。
破裂期突发剧烈胸背痛 / 腹痛 + 低血压 / 休克,为外科急症。

辅助检查

  • 超声:腹主动脉瘤可通过腹部超声筛查和随访(直径、扩张速度);经胸超声对升主动脉瘤有一定价值。
  • CTA / MRA:胸主动脉瘤评估首选 CTA 或 MRA,可精确测量直径、长度、累及分支及钙化情况,是制定开放手术或腔内修复方案的基础。
检查要点
超声腹主动脉瘤筛查与随访首选;经胸超声可评估升主动脉直径。
CTA / MRA胸主动脉瘤及复杂病变首选,精确测量直径、瘤体形态和累及范围。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根据影像学发现主动脉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直径较同年龄、性别正常参考值明显增大(一般≥1.5 倍正常)即可诊断主动脉瘤。
  • 鉴别诊断:与主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和炎性大动脉炎鉴别;必要时结合增强 CT 和 MRI 以及病史。
内容要点
诊断依据影像学证实主动脉局灶或弥漫性扩张,直径≥正常 1.5 倍。
鉴别诊断与夹层、假性动脉瘤及大动脉炎等区分,需结合 CTA / MRA 与病史。

治疗

  • 危险因素控制与随访:所有主动脉瘤患者均需严格控制血压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戒烟、控制血脂和血糖;根据直径与扩张速度定期影像随访。
  • 手术 / 腔内修复指征:是否手术取决于瘤体部位、直径、扩张速度及基础疾病。一般认为:升主动脉瘤直径 ≥5.5 cm 或快速增长(≥0.5 cm/年)应考虑手术;Marfan 等高危人群阈值可降至 4.5–5.0 cm;腹主动脉瘤常以直径 ≥5.0–5.5 cm 为主要手术指征。
  • 手术方式:升主动脉 / 弓部瘤以开放手术置换为主;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瘤可选择开放手术或腔内修复(EVAR / TEVAR),根据解剖结构及全身情况决定。
方面要点
危险因素控制降压、戒烟、控制血脂和血糖,定期影像随访直径和扩张速度。
手术指征根据部位、直径和增长速度综合评估;高危遗传病患者阈值适当提前。
手术方式升主动脉 / 弓部开放置换;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瘤可开放或腔内修复(EVAR / TEVAR)。

下肢动脉闭塞症

病因

  • 动脉粥样硬化:是下肢动脉闭塞症最常见病因,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 炎症性血管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巨细胞动脉炎等可致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多见于年轻男性吸烟者。
  • 栓塞性疾病:心房颤动、心腔内血栓或近端动脉粥样斑块脱落可导致远端动脉急性栓塞,是急性型闭塞的常见原因。
类别要点
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病因,与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炎症性血管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在年轻吸烟者常见,可累及远端小动脉。
栓塞性疾病心房颤动和近端动脉斑块脱落可导致下肢动脉急性闭塞。

发病机制

  • 管腔狭窄与闭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渐进性狭窄或突然血栓形成致闭塞,远端组织长期慢性供血不足。
  • 侧支循环:缓慢进展时可形成丰富侧支循环,部分代偿缺血;突发完全闭塞时侧支来不及建立,易出现急性缺血。
环节要点
渐进性狭窄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增大导致管腔狭窄,出现运动性间歇性跛行。
急性闭塞血栓或栓子导致突然闭塞,远端组织出现急性缺血。
侧支循环缓慢进展时侧支循环可部分代偿;突然闭塞时代偿不足,缺血症状明显。

临床表现

  • 间歇性跛行:是最典型症状,表现为下肢负重或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小腿或大腿酸胀、疼痛,短暂休息后缓解。
  • 静息痛与溃疡:病情进展可出现静息痛,尤以下肢抬高时显著,提示临界肢体缺血;可合并足趾溃疡和坏疽。
  • 体征: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受累肢体皮肤苍白、冰冷、毛发脱落、指(趾)甲脆弱,严重时肌肉萎缩。
表现要点
间歇性跛行劳累后腿部酸痛、休息后缓解,是最典型症状。
静息痛 / 溃疡静息痛和难愈溃疡提示临界肢体缺血甚至肢体威胁。
体征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苍白冰冷,指(趾)甲和毛发营养不良。

辅助检查

  • 踝肱指数(ABI):非侵入性筛查工具,ABI <0.9 提示动脉狭窄,<0.4 常提示重度缺血。
  • 影像学: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初步评估狭窄程度与血流;CTA、MRA 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制定介入或外科手术方案的依据。
检查要点
ABIABI <0.9 提示动脉狭窄,ABI <0.4 多为严重肢体缺血。
多普勒 / CTA / DSA评估狭窄 / 闭塞部位和程度,为介入或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结合危险因素、间歇性跛行和 ABI 下降即可初步诊断;影像学用于明确病变范围和程度。
  • 鉴别诊断:与神经源性跛行(腰椎管狭窄)、静脉疾病和骨关节疾病鉴别;神经源性跛行多在下坡或站立时加重,休息前屈可缓解。
内容要点
诊断依据危险因素 + 间歇性跛行 + ABI 下降;影像学明确解剖病变。
鉴别诊断与神经源性跛行、静脉疾病和骨关节疾病鉴别,注意诱发因素和缓解方式。

治疗

  • 内科与生活方式:戒烟、控制血压 / 血糖 / 血脂、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加强有计划的步行训练。
  • 介入与外科:症状重或临界肢体缺血者需考虑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或外科旁路移植 / 内膜剥脱术;严重不可逆缺血时需截肢。
方面要点
危险因素控制戒烟、降压、控糖、调脂及规律步行训练是基础。
介入 / 外科显著症状或肢体威胁时进行 PTA、支架或旁路手术;坏疽严重时需截肢。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

病因

  • 心源性栓塞:最常见来源为心房颤动,左房或左心耳血栓脱落栓塞下肢动脉;其他包括心肌梗死后附壁血栓、人工瓣或心内膜炎赘生物脱落等。
  • 动脉源性栓塞:近端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动脉瘤内壁血栓脱落导致远端肢体动脉急性栓塞。
类别要点
心源性心房颤动最常见,心腔内血栓或赘生物脱落栓塞下肢动脉。
动脉源性近端粥样斑块或动脉瘤内血栓脱落所致。

发病机制

  • 栓子突然堵塞肢体主要动脉,使远端血流骤停;若无足够侧支循环,短时间内即出现严重缺血和组织坏死
环节要点
突然阻塞栓子堵塞干 / 主干动脉,远端血流骤减或中断,侧支循环来不及建立。

临床表现

  • “6P” 体征:急性肢体动脉缺血经典表现为 Pain(疼痛)、Pallor(苍白)、Pulselessness(无脉)、Paresthesia(感觉异常)、Paralysis(瘫痪)、Poikilothermia(温度降低)。
要素要点
6P 体征剧痛、苍白、无脉、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局部冰冷是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特征。

辅助检查

  • 体检与多普勒:临床体征常已高度提示诊断;床旁多普勒可快速评估动脉血流有无及范围。
  • 影像学:CTA 或 DSA 明确栓塞部位,为取栓或旁路手术提供依据。
检查要点
体检 / 多普勒可迅速证实缺血范围和远端血流情况。
CTA / DSA明确栓塞部位和范围,为血栓清除或旁路手术提供解剖信息。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基于急性起病的 6P 体征,结合影像学证实动脉阻塞即可确诊。
  • 鉴别诊断:与急性静脉血栓、急性神经损伤和筋膜室综合征鉴别;静脉血栓多以肿胀与疼痛为主,动脉栓塞则以苍白和无脉为特征。
内容要点
诊断依据急性 6P 体征 + 影像学证实动脉阻塞。
鉴别诊断与静脉血栓和神经损伤区分,关键在皮色、脉搏及疼痛性质。

治疗

  • 急诊再灌注:是抢救肢体的核心。包括外科开动脉切除血栓、导管溶栓或机械取栓等;治疗越早,肢体保留机会越大。
  • 抗凝和支持治疗:给予肝素抗凝,控制疼痛和纠正水电解质、酸中毒;严重肌肉坏死需警惕再灌注综合征和高钾血症。
方面要点
再灌注治疗尽早外科或介入取栓 / 溶栓,时间窗直接决定肢体存活。
抗凝与支持肝素抗凝、镇痛、纠正代谢紊乱并监测再灌注综合征。

肾动脉狭窄

病因

  •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老年人,以肾动脉近端与开口处狭窄为主,常合并冠心病或外周动脉疾病,是肾动脉狭窄最常见原因
  • 纤维肌发育不良:多见于年轻或中年女性,可累及肾动脉中远段,影像呈“串珠样”改变,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类别要点
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病因,累及肾动脉近端及开口,多合并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纤维肌发育不良多见于年轻女性,累及中远段肾动脉,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原因之一。

发病机制

  • 肾灌注下降:狭窄导致肾灌注压下降,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继发性高血压
  • 长期缺血:持续肾缺血可导致肾萎缩和肾功能逐渐恶化。
环节要点
RAAS 激活肾灌注压下降激活 RAAS,引起血管收缩和钠水潴留,导致继发性高血压。
长期缺血持续缺血可致肾萎缩和慢性肾功能减退。

临床表现

  • 难治性或恶性高血压:年轻女性新发重度高血压或老年患者顽固性高血压应警惕肾动脉狭窄。
  • 肾功能恶化:在使用 ACEI/ARB 后肾功能突然恶化提示双侧或单侧孤立肾肾动脉狭窄。
表现要点
继发性高血压难治性或恶性高血压,常需多种降压药物联合。
肾功能改变ACEI/ARB 使用后肾功能急剧恶化提示可能存在严重肾动脉狭窄。

辅助检查

  • 实验室:血肌酐及尿检,评估肾功能;血肾素水平可升高。
  • 影像学: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筛查;CTA、MRA 和 DSA 用于确诊和制定介入方案,DSA 为金标准。
检查要点
多普勒超声无创筛查肾动脉血流速度和狭窄程度。
CTA / MRA / DSA明确狭窄部位和范围,DSA 为介入治疗“金标准”。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基于继发性高血压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证实肾动脉显著狭窄(一般直径狭窄≥60–70%)。
  • 鉴别诊断:与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其他继发性高血压鉴别。
内容要点
诊断依据难治性高血压 + 影像学证实肾动脉显著狭窄。
鉴别诊断需排除其他内分泌性继发性高血压,结合相关激素检测。

治疗

  • 药物治疗:包括多药联合降压及危险因素控制;ACEI/ARB 使用需谨慎,注意监测肾功能及血钾。
  • 介入或外科治疗:对血压难以控制、肾功能恶化或双侧严重狭窄患者,可考虑肾动脉球囊扩张 ± 支架植入或外科旁路重建。
方面要点
药物治疗多药联合降压和危险因素控制,ACEI/ARB 需严密监测肾功能。
介入 / 外科血压难控或肾功能恶化者可行 PTA+支架或外科旁路重建。

下肢深静脉血栓

病因

  • Virchow 三要素:静脉血流淤滞(长期卧床、制动、心衰)、静脉壁损伤(手术、外伤、静脉穿刺)和高凝状态(恶性肿瘤、妊娠、口服避孕药、遗传性血栓倾向)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
要素要点
Virchow 三要素血流淤滞 + 血管壁损伤 + 高凝状态共同促进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机制

  • 静脉内血栓形成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间隙液体潴留,形成肿胀和疼痛;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
环节要点
静脉阻塞血栓阻塞静脉回流,导致静脉压升高和肢体肿胀。
栓子脱落血栓碎片进入肺循环可致肺栓塞,是最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

  • 肢体肿胀和疼痛:患肢肿胀、紧绷和酸痛,皮肤轻度发红或青紫;小腿深静脉血栓多有压痛(Homans 征可阳性,但特异性较差)。
  • 体征:患肢周径增加、浅静脉曲张、皮温略升高;严重时可出现青肿性疼痛性肿胀。
表现要点
肿胀和疼痛患肢肿胀、紧绷、酸痛,周径增加,皮肤轻度发红或青紫。
严重病例可出现青肿性疼痛性肿胀,提示静脉完全阻塞及肺栓塞高风险。

辅助检查

  • D-二聚体:阴性具有较高排除价值;阳性需结合临床和影像。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检查,可见静脉不可压缩、腔内低回声血栓及血流中断。
  • CT 静脉造影:用于复杂或高位血栓病变评估。
检查要点
D-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阳性需要影像学进一步证实。
多普勒超声首选检查,显示静脉不可压缩及腔内血栓回声。
CT 静脉造影复杂或上行血栓时可进一步评估范围。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基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多普勒超声证实静脉血栓即可确诊。
  • 鉴别诊断:与蜂窝织炎、淋巴水肿和肌肉损伤等鉴别。
内容要点
诊断依据危险因素 + 肢体肿痛 + 超声证实静脉内血栓。
鉴别诊断与蜂窝织炎、淋巴水肿、肌肉损伤等鉴别,结合炎症指标和影像。

治疗

  • 抗凝治疗:以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或直接口服抗凝药为主,预防血栓进展和肺栓塞。
  • 早期活动与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减少后期静脉瓣功能不全和血栓后综合征。
  • 介入 / 外科:大块髂股静脉血栓或威胁肢体灌注者可考虑导管溶栓、机械取栓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方面要点
抗凝治疗标准治疗,防止血栓进展和肺栓塞。
物理预防早期活动和弹力袜减少静脉淤滞和血栓后综合征。
介入 / 外科大块或高危血栓可行导管溶栓、取栓或滤器置入。

下肢静脉曲张

病因

  • 原发性静脉瓣功能不全:静脉瓣退变或先天性薄弱导致瓣膜关闭不全,是下肢静脉曲张最常见原因
  • 继发性:既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瓣损伤、妊娠、长期站立或腹压长期升高等均可促进静脉曲张发生。
类别要点
原发性静脉瓣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反流,是最常见原因。
继发性DVT 后静脉瓣损伤、妊娠、长期站立和腹压长期升高等均可导致或加重静脉曲张。

发病机制

  • 静脉瓣失功:瓣膜关闭不全导致近端静脉血液返流,静脉压力长期升高,静脉扩张迂曲。
  • 慢性静脉高压:长期静脉高压可引起皮下组织纤维化、皮肤色素沉着和溃疡。
环节要点
静脉返流瓣膜关闭不全导致血液反流,静脉压升高,血管逐渐扩张迂曲。
慢性静脉高压引起皮肤色素沉着、湿疹及难愈合的小腿内踝溃疡。

临床表现

  • 外观改变:大隐静脉或侧支静脉呈迂曲扩张、蚯蚓状或团簇状突出于皮下,多位于小腿或大腿内侧。
  • 症状:患肢酸胀、沉重感、夜间小腿抽筋,久立后加重,抬高或休息后缓解。
  • 皮肤改变:长期可出现小腿内踝处色素沉着、湿疹及静脉性溃疡。
表现要点
静脉迂曲浅静脉迂曲扩张、蚯蚓状或团簇状突出,是最直观表现。
酸胀不适久站后下肢酸胀、沉重和夜间抽筋,抬高后缓解。
皮肤改变内踝区色素沉着、湿疹和静脉性溃疡是晚期表现。

辅助检查

  • 体检:站立位观察静脉迂曲程度、皮肤改变及溃疡情况。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浅静脉和穿通静脉瓣膜功能、返流范围和深静脉通畅情况,是治疗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
检查要点
体格检查观察静脉迂曲、皮肤色素、湿疹和溃疡。
多普勒超声评估瓣膜功能和返流范围,排除深静脉阻塞。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根据典型体征和多普勒超声静脉返流即可确诊。
  • 鉴别诊断:与淋巴水肿、脂肪水肿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肢肿胀和色素沉着鉴别。
内容要点
诊断依据典型静脉迂曲 + 多普勒证实浅静脉 / 穿通静脉返流。
鉴别诊断需与淋巴水肿、脂肪水肿等鉴别,注意压痕和皮肤改变特点。

治疗

  • 保守治疗:弹力袜、抬高患肢、避免久站和控制体重,可减轻症状并减缓进展。
  • 介入和外科:包括硬化剂注射、腔内激光 / 射频闭合、静脉高位结扎 + 剥脱和穿通静脉结扎等,根据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选择。
方面要点
保守治疗弹力袜和抬高患肢可缓解症状,适用于轻中度或术后维持。
介入 / 外科硬化、腔内消融或高位结扎 + 剥脱用于症状明显或并发溃疡者。

心包疾病

病因

  • 心包积液 / 心包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尿毒症、肿瘤浸润、结核、放疗后改变等均可引起心包炎和心包积液。
  • 心包填塞:常见原因包括恶性肿瘤心包转移、结核性心包炎、心肌梗死或心脏手术后心脏破裂、主动脉夹层破入心包、侵袭性操作或穿刺导致心包出血等。
  • 收缩性心包炎:多由反复或慢性心包炎后纤维化、钙化所致,常见病因包括结核、放疗、心包脓肿、术后或创伤后心包炎。
疾病主要病因
心包积液 / 心包炎病毒、自身免疫病、尿毒症、肿瘤、结核、放疗等导致渗出或渗血性积液。
心包填塞恶性肿瘤转移、结核性心包炎、心脏破裂、主动脉夹层破入心包、侵��操作等导致心包急性大量积血。
收缩性心包炎多为慢性炎症后纤维化 / 钙化,如结核、放疗、术后心包炎等。

发病机制

  • 心包积液:心包腔液体逐渐或急性增多,初期心脏仍可通过增大舒张容积代偿;当心包顺应性达到极限后,心腔充盈受限,心排量下降。
  • 心包填塞:心包内压急剧升高,超过心室舒张压,导致心房和心室舒张性充盈受限,心输出量迅速下降,引起低血压、休克和器官灌注不足,是心外科与重症医学中的急症。
  • 收缩性心包炎:纤维化增厚和钙化的心包形成“外壳”,限制心脏舒张,心室早期舒张迅速、晚期受限,导致体循环和肺循环压力异常及进行性右心衰。
疾病机制要点
心包积液液体逐渐增加,心包顺应性一定范围内可代偿;过量或快速积液可进展为心包填塞。
心包填塞心包内压急剧升高,舒张期心腔充盈严重受限,心输出量下降导致休克。
收缩性心包炎增厚、钙化的心包限制舒张,出现早充盈、晚受限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和进行性右心衰。

临床表现

  • 心包积液:轻度或慢性积液常无特异症状,或仅有乏力、胸闷、轻度气促;大量积液可引起心前区压迫感和呼吸困难。
  • 心包填塞:典型表现为 Beck 三联征——低血压、颈静脉怒张和心音遥远,常伴心动过速、脉压变小和奇脉(吸气时收缩压下降≥10 mmHg),为急危重症
  • 收缩性心包炎:以右心衰为主,表现为乏力、腹胀、下肢水肿、颈静脉明显怒张及肝大;查体可见 Kussmaul 征(吸气时颈静脉压不降反升)、心包叩击音等。
疾病典型表现
心包积液轻度多无症状或仅胸闷、乏力;大量积液可出现气促、胸部压迫感。
心包填塞Beck 三联征:低血压、颈静脉怒张、心音遥远,常伴奇脉和休克表现。
收缩性心包炎右心衰体征(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Kussmaul 征和心包叩击音是特征性表现。

辅助检查

  • 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心包积液量、心腔受压程度和心包填塞的首选工具,可见右房 / 右室舒张期塌陷、下腔静脉扩张及心包内探头回声。
  • 影像学:CT 和 MRI 可评估心包增厚、钙化程度及邻近结构压迫情况,尤其对收缩性心包炎的诊断价值高。
  • 血流动力学:心导管检查可见心室舒张早期压升高、晚期平台期及左右心室舒张压趋于一致的“平方根征”,提示收缩性心包炎。
  • 实验室与心电图:炎性指标、结核或肿瘤相关标志物有助于寻找病因;心电图可见低电压、PR 段压低或 ST–T 改变。
检查要点
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包积液与填塞的首选,观察积液量、心腔塌陷及下腔静脉扩张。
CT / MRI显示心包增厚、钙化及邻近结构受压,尤其有助于收缩性心包炎评估。
心导管检查平方根征、左右心室舒张压一致提示收缩性心包炎,与限制性心肌病鉴别重要。
实验室 / 心电图炎症、结核、肿瘤指标及心电图低电压等有助于病因及病程判断。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心包积液和填塞的诊断依赖超声心动图 + 临床血流动力学表现;收缩性心包炎诊断需综合影像学、心导管血流动力学和病史。
  • 鉴别诊断:收缩性心包炎需与限制性心肌病、肝硬化及其他引起右心衰的疾病鉴别;心包填塞需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鉴别。
内容要点
诊断依据超声心动图结合血流动力学表现是心包填塞和收缩性心包炎诊断核心。
鉴别诊断收缩性心包炎需与限制性心肌病区分;心包填塞需与其他类型的休克鉴别。

治疗

  • 心包填塞:是外科 / 介入急症。不稳定患者需立即行心包穿刺减压或外科开胸放液,注意同步监测血流动力学;同时纠正低血压、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 心包积液:处理取决于病因与血流动力学影响。少量无症状积液可随访;如怀疑恶性或结核性原因,应行心包穿刺或外科心包活检明确病因并引流。
  • 收缩性心包炎:对症状明显且影像学 / 血流动力学证实的病例,心包切除术是根治治疗,应在一般情况允许时尽早实施;术前需充分评估肝功能和全身状态。
  • 药物治疗:针对病因的抗结核、抗肿瘤或免疫抑制治疗,以及利尿剂、限制钠盐摄入等综合措施。
方面要点
心包填塞立即减压(心包穿刺或外科开胸)是救命措施,同时纠正休克与代谢异常。
心包积液根据病因和血流动力学选择观察、穿刺引流或外科活检;恶性和结核需积极病因治疗。
收缩性心包炎对症状明显或血流动力学受限者,心包切除术为根治方式,术前详评肝肾功能。
药物综合治疗利尿剂、限盐及针对结核、肿瘤、自身免疫等病因的特异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因

  • 致病菌:最常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肠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静脉药物使用者、医源性感染和人工瓣感染,起病急、凶险;草绿色链球菌常见于口腔或上呼吸道感染后,病程相对缓慢。
  • 易感基础:预存瓣膜病(风湿性瓣膜病、退行性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植入物(起搏器 / 植入式除颤器电极)、静脉药物滥用等均显著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风险。
  • 侵入途径:口腔、皮肤、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感染,经牙科操作、留置静脉导管、介入手术等导致短暂菌血症,在瓣膜或心内膜损伤部位形成赘生物
类别要点
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肠球菌最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静脉药物使用者和医源性 IE。
易感基础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人工瓣膜和植入物、静脉药物滥用等易发生感染。
侵入途径牙科操作、侵袭性操作和留置导管等导致菌血症,在受损心内膜处形成赘生物。

发病机制

  • 心内膜损伤:湍流血流或机械摩擦损伤心内膜,使基底膜暴露,易于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无菌血栓性心内膜炎。
  • 菌血症与赘生物形成:短暂或持续菌血症时,细菌黏附于无菌血栓上,形成感染性赘生物;赘生物含大量细菌、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是持续菌血症与栓塞的来源
  • 血流动力学影响:赘生物破坏瓣叶结构或腱索,可导致急性严重瓣膜返流,引发急性心力衰竭;赘生物脱落可引起脑梗死、脾梗死、肢体缺血或肺栓塞(右心 IE)。
环节要点
心内膜损伤湍流血流或机械因素导致内皮破坏及血小板 / 纤维蛋白沉积,形成无菌血栓。
菌血症与赘生物致病菌附着于血栓表面形成赘生物,是持续菌血症和栓塞的重要来源。
血流动力学后果赘生物破坏瓣叶结构,可致急性严重返流及心衰;赘生物脱落引发各系统栓塞。

临床表现

  • 全身感染表现:长期发热、盗汗、乏力、体重下降,常伴贫血和血沉 / CRP 升高;亚急性感染起病隐匿,急性感染常伴寒战和脓毒症表现。
  • 心脏体征:出现或加重的新的瓣膜杂音,提示瓣膜结构受损;急性严重返流可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
  • 栓塞与免疫现象:脑梗死、视网膜出血、脾或肾梗死、四肢缺血等;可出现 Osler 结节、Janeway 损害、甲下线状出血和 Roth 斑等体征。
方面要点
全身感染发热、盗汗、体重下降、乏力和贫血等亚急性或急性败血症表现。
心脏表现新出现或加重的杂音,急性重度返流可致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
栓塞 / 免疫脑梗死、脾 / 肾梗死、Osler 结节、Janeway 损害、甲下线状出血等是重要线索。

辅助检查

  • 血培养:在使用抗生素前至少采集 3 组血培养,是确立病原菌及指导抗生素选择的关键检查
  • 超声心动图:经胸和经食道超声用于发现瓣叶赘生物、脓肿、人工瓣脱垂或伴发严重返流;TEE 对小赘生物和人工瓣病变更敏感。
  • 实验室检查:炎性指标升高,贫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如类风湿因子阳性)常见。
检查要点
血培养诊断 IE 的关键证据,需在抗生素应用前多次采血,以提高阳性率。
超声心动图经胸 + 经食道超声用于发现赘生物、脓肿和严重瓣膜返流,是诊断和评估手术指征的基础。
实验室炎性指标升高、贫血、肾功能下降及免疫学异常均有辅助诊断价值。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标准:多采用改良 Duke 诊断标准,结合血培养结果、超声心动图发现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 鉴别诊断:需与非感染性心内膜炎、肿瘤性赘生物、风湿热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鉴别;对发热合并杂音的患者应高度警惕 IE。
内容要点
诊断依据改良 Duke 标准:血培养阳性、超声赘生物 / 脓肿及典型临床表现是主要依据。
鉴别诊断与非感染性心内膜炎、肿瘤性赘生物和自身免疫病鉴别,需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

  • 抗菌治疗:在血培养后尽早给予经验性静脉抗生素,待药敏结果回报后调整为靶向治疗。疗程一般为 4–6 周,根据病原菌和人工瓣 / 原发瓣不同而调整5
  • 外科治疗:出现以下情况应积极考虑手术——难以控制的感染(持续菌血症、形成脓肿)、急性心力衰竭(严重瓣膜破坏或返流)、反复栓塞、巨大赘生物或人工瓣感染等。手术方式包括瓣膜修复或置换。
  • 预防:高危患者在某些侵袭性操作前(如牙科手术)可给予抗生素预防;同时加强口腔和皮肤卫生管理。
方面要点
抗菌治疗足量、联合、静脉用药并足疗程,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调整方案,一般 4–6 周。
外科干预难治性感染、急性心衰、反复栓塞及人工瓣感染等是重要手术指征。
预防措施高危患者侵袭性操作前的抗生素预防及强化口腔卫生可降低 IE 发生率。

急性并发心力衰竭与低心排综合征

病因

  • 基础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重症瓣膜病急性失代偿、严重心肌炎、心肌病急性加重、心脏手术后心功能不全等是常见原因。
  • 触发因素:感染、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房颤或室速)、严重高血压或低血压、容量负荷变化、大手术和麻醉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急性心衰。
  • 机械原因:急性机械并发症如乳头肌断裂、室间隔穿孔、左室自由壁破裂以及急性瓣膜植入失败等可迅速导致低心排综合征与顽固性休克
类别要点
基础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重度瓣膜病、心肌炎及心肌病急性失代偿是常见基础。
触发因素感染、心律失常、血压波动、容量负荷变化和大手术等可诱发或加剧急性心衰。
机械并发症乳头肌断裂、室间隔穿孔、左室自由壁破裂及瓣膜植入失败等常导致低心排 / 休克。

发病机制

  • 心排量骤降: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收缩性)或舒张充盈不足(舒张性)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组织灌注不足。
  • 神经体液激活: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显著激活,虽短期有代偿意义,但长期加重后负荷和容量负荷,加速心室重构。
  • 器官灌注不足:低灌注导致肾功能恶化、肝功能损害和乳酸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环节要点
心输出量下降心肌收缩力减弱或舒张充盈受限是核心机制,导致组织灌注不足。
神经体液激活交感和 RAAS 激活在短期代偿、长期却加重心负荷与心室重构。
器官灌注不足肾、肝及脑灌注下降,乳酸升高,形成恶性循环,需要及时打断。

临床表现

  • 急性肺水肿: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粉红色泡沫痰和弥漫性湿啰音,多见于急性左心衰和急性重度二尖瓣返流。
  • 低心排综合征:血压下降、四肢冰冷、尿量减少、意识改变和乳酸升高;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
  • 右心衰表现:颈静脉怒张、肝大和下肢水肿,常见于右室梗死、严重肺动脉高压或心包疾病。
表现要点
急性肺水肿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粉红色泡沫痰及弥漫性湿啰音,是急性左心衰重症表现。
低心排综合征血压下降、四肢冰冷、尿量减少和乳酸升高,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
右心衰颈静脉怒张、肝大和下肢水肿,常继发于右室受累或肺循环压力显著升高。

辅助检查

  • 实验室:血气分析(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乳酸、肾肝功能和电解质;NT-proBNP 升高提示心衰负荷。
  • 影像学与超声:胸片可见肺淤血和肺水肿;超声心动图用于评价左 / 右室功能、瓣膜病变及机械并发症。
  • 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患者应使用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或肺动脉导管监测,评估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输出量。
检查要点
实验室血气、乳酸、肾肝功能及 NT-proBNP 评估缺氧、灌注和心衰程度。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发现机械并发症或严重瓣膜病变。
血流动力学有创动脉压和肺动脉导管帮助指导容量管理、药物和机械循环支持的使用。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基于典型症状(呼吸困难、乏力)、体征(湿啰音、水肿)、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减退以及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低心排综合征需结合血压、尿量和乳酸。
  • 鉴别诊断:需排除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及非心源性休克(如感染性休克)。
内容要点
诊断依据症状 + 体征 + 超声心动图 + 实验室(NT-proBNP、乳酸)综合评估。
鉴别诊断需与 ARDS、肺栓塞及各型非心源性休克鉴别,结合影像和血流动力学特征。

治疗(含机械循环支持)

  • 急性药物治疗:根据血压和灌注情况选择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正性肌力药物;控制心率和节律,纠正诱因(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等)。
  • 机械通气:对严重肺水肿和呼吸窘迫患者可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减轻呼吸功并改善氧合。
  • 机械循环支持(MCS):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经皮左心室辅助装置(如 Impella)、体外膜肺氧合(VA-ECMO)等,用于药物难治性低心排或心源性休克,常作为桥接至恢复、心外科手术或长期辅助装置 / 心脏移植6
  • 外科 / 介入处理:对机械并发症、重度瓣膜病或严重冠状动脉病变需尽早行外科或介入治疗,MCS 可为手术创造时间窗口。
方面要点
药物治疗利尿、扩血管和正性肌力药物根据血压和灌注个体化使用,纠正诱因。
机械通气无创或有创通气减轻肺水肿和呼吸功,改善氧合。
机械循环支持IABP、Impella、VA-ECMO 等用于药物难治性心源性休克,作为桥接至恢复或进一步外科治疗。
外科 / 介入治疗针对机械并发症、重度瓣膜病和重度冠脉病变实施根本性处理。

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

包括 乳头肌断裂致急性重度二尖瓣返流、室间隔穿孔和左室自由壁破裂(心脏破裂导致心包填塞),均为极危重急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

  • 乳头肌断裂:多发生于下壁或后侧壁心肌梗死,累及后内乳头肌血供(后降支),坏死组织承受牵拉后部分或完全断裂,导致急性重度二尖瓣返流。
  • 室间隔穿孔:多见于广泛前壁或下壁梗死,坏死的室间隔在数日内破裂,形成左–右分流,急剧增加肺循环负荷和右心前负荷。
  • 左室自由壁破裂:常见于首发大面积前壁或侧壁心肌梗死,尤其高龄、女性和无侧支循环患者;破裂后血液流入心包腔,导致急性心包填塞和心脏停搏
类型机制要点
乳头肌断裂下壁 / 后侧壁梗死致后乳头肌坏死,断裂后出现急性重度二尖瓣返流。
室间隔穿孔广泛前壁或下壁梗死导致室间隔坏死,形成左–右分流,肺循环负荷急剧增加。
左室自由壁破裂大面积前壁 / 侧壁梗死致自由壁破裂,血液进入心包引发急性心包填塞和电机械分离。

临床表现

  • 乳头肌断裂:在心梗数日内突然出现剧烈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和低血压;听诊可出现新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常在心尖部及左腋下区),但在肺水肿和心排量极低时杂音可不明显。
  • 室间隔穿孔:急性出现心力衰竭、低血压和杂音;典型为胸骨左缘响亮的粗糙全收缩期杂音伴震颤,常迅速进展为心源性休克。
  • 左室自由壁破裂:多表现为突然胸痛加重、极度乏力、血压急剧下降和意识丧失,很快出现电机械分离和心搏骤停;部分亚急性破裂可短暂存活,伴严重心包填塞体征。
类型典型表现
乳头肌断裂心梗后数日出现突发急性肺水肿和低血压,心尖区可闻全收缩期杂音。
室间隔穿孔急性心衰和心源性休克,胸骨左缘粗糙全收缩期杂音伴震颤。
左室自由壁破裂突然血流动力学崩溃,迅速出现心包填塞和心搏骤停;部分亚急性破裂有短暂窗口期。

辅助检查

  • 超声心动图:床旁经胸或多普勒超声是诊断机械并发症的首选检查,可显示乳头肌 / 腱索断裂、急性严重二尖瓣返流射流、室间隔缺损及左室自由壁破裂伴心包积血。
  • 血流动力学监测:可见左房 / 肺毛细血管楔压显著升高,心输出量降低,肺动脉压升高;为指导 IABP、正性肌力药和术前复苏提供信息。
检查要点
超声心动图机械并发症诊断的关键工具,显示乳头肌 / 腱索断裂、室间隔缺损、心包积血等。
血流动力学监测楔压、肺动脉压和心输出量,指导机械循环支持和手术时机。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在急性心肌梗死背景下,任何突发血流动力学恶化、新的杂音或急性肺水肿均应高度怀疑机械并发症,需立即床旁超声确认。
  • 鉴别诊断:需与单纯心源性休克、重度左心衰或药物相关血压下降鉴别;超声心动图对于鉴别非常关键。
内容要点
诊断要点急性心梗后突发休克或肺水肿伴新杂音,应立即行超声排查机械并发症。
鉴别诊断与单纯心源性休克或药物不良反应鉴别,超声所见决定性。

治疗

  • 紧急外科手术:乳头肌断裂和室间隔穿孔的根治治疗均为急诊外科手术修补或瓣膜置换;术前应积极优化血流动力学,必要时使用 IABP 或 VA-ECMO 支持。
  • 左室自由壁破裂:生存机会极低;对亚急性破裂或有短暂稳定期的患者,应在血压及氧合允许的前提下,尽快行外科修补和心包减压。
  • 综合支持治疗:包括机械通气、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和器官功能保护;团队协作和快速决策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方面要点
外科治疗乳头肌断裂和室间隔穿孔需急诊外科修补 / 置换,左室自由壁破裂有短暂窗口期需立即手术。
机械循环支持IABP、VA-ECMO 等可暂时维持灌注,作为桥接至手术和恢复。
综合监护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多器官支持必不可少,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

先天性心脏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 遗传与环境:多因素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心脏结构发育异常,部分与染色体异常(如 21 三体、22q11 缺失)或单基因突变相关。
  • 房间隔缺损(ASD):房间隔形成过程中原始孔和继发孔关闭受阻形成缺损,以继发孔型 ASD 最常见。左房压力高于右房,早期产生左向右分流,导致右房和右室容量负荷增加及肺血流增加。
  • 室间隔缺损(VSD):心室间隔肌部或膜部未完全闭合形成缺损,早期为左向右分流,导致肺血流量增加和左心容量负荷;长期可形成肺动脉高压甚至 Eisenmenger 综合征。
  • 动脉导管未闭(PDA):胎儿期动脉导管在出生后未能闭合,主动脉向肺动脉形成左向右分流,增加肺血流和左心负荷。
  • 法洛四联症(TOF):包括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室肥厚四部分;由于肺动脉流出道狭窄,右向左分流为主,出现发绀和低氧发作
病种机制要点
ASD房间隔继发孔最常见,左向右分流导致右心容量负荷和肺血流增加。
VSD室间隔膜部或肌部缺损,左向右分流导致肺血流和左心负荷增加,可进展至肺高压。
PDA主动脉向肺动脉左向右分流,增加肺血流及左心容量负荷。
TOF肺动脉狭窄 + VSD + 主动脉骑跨 + 右室肥厚,主要为右向左分流,出现发绀。

临床表现

  • ASD:儿童常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或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分裂;成人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和房颤。
  • VSD:小缺损可无症状,仅闻及粗糙全收缩期杂音;中重度缺损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心衰表现。
  • PDA:表现为持续性“机械样”杂音,多在左锁骨下区最响;严重者可出现心衰及肺动脉高压。
  • TOF:婴儿期即出现发绀和蹲踞现象,易发生缺氧发作(发绀加重、呼吸急促、烦躁甚至晕厥);查体可闻及肺动脉狭窄相关杂音。
病种典型表现
ASD多在儿童期因杂音或第二心音异常分裂被发现,成年后可出现劳力性气促和心悸。
VSD小缺损常仅有杂音;中重度缺损出现生长迟缓、反复感染及心衰表现。
PDA左锁骨下区持续性机械样杂音,严重者心衰及肺动脉高压。
TOF发绀、蹲踞和缺氧发作是典型表现,杂音多与肺动脉狭窄相关。

辅助检查

  •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工具,可直观显示缺损位置、大小及分流方向,并评估肺动脉压力和心室功能。
  • 心电图和胸片:有助于评估心腔扩大和肺血流变化,如 ASD 可见右心室肥大和右轴偏移,胸片示肺血增多;TOF 则可见肺血减少和“靴型心”。
  • CT / MRI:对复杂先心病、术前规划和术后评估尤为重要。
检查要点
超声心动图诊断 ASD、VSD、PDA 和 TOF 的首选方法,评估缺损、分流及肺动脉压。
心电图 / 胸片反映心腔负荷及肺血流多寡,如 ASD 的右心负荷增加和 TOF 的肺血减少征象。
CT / MRI复杂畸形的三维成像和术前规划,有助于复杂外科或介入方案制定。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基于病史、体征和超声心动图即可明确多数病种;复杂畸形需结合 CT / MRI。
  • 鉴别诊断:与获得性心脏病(如风湿性瓣膜病、心肌病)及其他发绀性疾病(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鉴别。
内容要点
诊断依据超声心动图是核心;必要时结合 CT / MRI 评估解剖结构。
鉴别诊断与后天性瓣膜病、心肌病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鉴别,关键在分流方向和结构异常。

治疗

  • ASD:中度以上分流(Qp/Qs≥1.5)或有右心扩大者应行外科或经皮封堵术;小 ASD 且无右心负荷增加可随访。
  • VSD:中大缺损伴明显分流和心衰者需行外科修补;小肌部 VSD 可自愈或仅随访;发展为 Eisenmenger 综合征者一般不再行缺损修补,而以对症和肺高压治疗为主。
  • PDA:早期可用药物(如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促进导管闭合;较大 PDA 需外科结扎或经皮封堵。
  • TOF:根治性外科矫治是标准治疗,包括室间隔缺损修补和右室流出道重建;部分婴儿需分期手术或姑息性 shunt 手术。
病种治疗要点
ASD中度以上分流伴右心负荷增加应行外科 / 经皮封堵,小缺损随访。
VSD中大缺损需外科修补,小肌部缺损可自愈或随访;Eisenmenger 综合征以对症和肺高压治疗为主。
PDA药物促导管闭合或行外科结扎 / 经皮封堵,防止肺高压和心衰。
TOF根治性外科矫治是标准治疗,部分婴儿需分期或姑息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