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23 Aug 25 23:05:55 (Asia/Shanghai)

运动系统疾病

This tutorial is powered by Bensz/黄伟斌

速记

类别/主题要点关键鉴别与记忆
关节感染化脓性关节炎急起高热+关节剧痛(被动痛明显);关节液WBC>50,000/μL、PMN>75%;首选关节镜/穿刺引流+静脉抗生素;X线早期阴性,MRI最敏感
结核性关节炎慢性过程、低热盗汗;影像蜂窝状破坏+寒性脓肿;关节液细胞数低于化脓性,结核培养/PCR阳性;抗结核规范方案
原发恶性骨肿瘤骨肉瘤青少年、干骺端;X线日光放射样+Codman三角新辅助化疗+广泛切除保肢;肺转移最常见。
尤文肉瘤儿童/青少年、骨干;层状洋葱皮样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化疗+手术±放疗
软骨肉瘤中老年、骨盆/股骨;点状/环状钙化手术为主,化放疗差。
良性与转移骨软骨瘤最常见良性骨肿瘤;外生带蒂或广基;成人后增大警惕恶变。
骨巨细胞瘤20–40岁、干骺端近关节;肥皂泡样刮除+骨水泥/辅助手段,复发用地诺单抗。
骨转移瘤成人最常见骨肿瘤;前列腺成骨性、肾/甲状腺/肺溶骨性、乳腺混合;系统治疗+放疗+骨改良药物
骨代谢病鉴别骨质疏松矿化正常、脆性骨折;DXA T≤-2.5;双膦酸盐首选,地舒单抗/促骨药个体化。
骨软化症维D缺乏→矿化障碍;骨痛肌无力、ALP↑、Ca/P异常、Looser假骨折;补充维D/钙为主。
甲旁亢骨病高钙低磷、ALP↑;指端/颅骨盐胡椒样,皮质骨吸收;手术切除腺瘤或控制继发性病因
  • 骨肿瘤巧记:Godman的骨肉在三角滩晒太阳,吹起巨大的肥皂泡,吃着洋葱炒饭拌鱿鱼
疾病流行/好发部位影像学、临床要点与治疗
骨转移瘤成人常见;脊柱、骨盆、肋骨、近端股骨成人最常见的骨肿瘤。影像:骨扫描敏感,X线见斑片性溶骨或硬化(前列腺多成骨,肾/甲状腺/肺多溶骨,乳腺可混合)。表现:多灶性骨痛,溶骨性常伴高钙血症。治疗:以原发肿瘤系统治疗为主,联合镇痛、放疗;负重骨易发生病理性骨折者行预防性内固定/重建;使用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减少骨事件。
骨肉瘤(成骨肉瘤)青少年为主;长骨干骺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肱骨近端)青少年最常见原发恶性骨肿瘤。影像:侵袭性溶骨与成骨混合,常见“日光放射样”Codman三角骨膜反应。临床/转移:肺为最常见转移部位。治疗:以新辅助化疗+广泛切除保肢手术为首选;常用药物含高剂量甲氨蝶呤、阿霉素、顺铂、异环磷酰胺。
尤文肉瘤儿童/青少年,常累及骨干分子学特点:常见EWSR1染色体易位。影像:层状“洋葱皮样”骨膜反应,常伴大片软组织肿块。治疗:化疗+手术±放疗(对放疗相对敏感)。远处转移常见于肺及骨。
骨巨细胞瘤20–40岁;长骨干骺端,跨骺、近关节端影像:“肥皂泡样”膨胀性溶骨,皮质变薄,靠近关节面。临床:局部侵蚀性强,偶可恶变。治疗:以病灶刮除+骨水泥/植骨+局部辅助手段(电灼、液氮、苯酚)为主;复发或不能手术者可用地诺单抗
软骨肉瘤中老年;骨盆、股骨、肱骨可由软骨瘤或骨软骨瘤恶变。影像:软骨样点状/环状钙化,局部侵袭性强。表现:局部疼痛/肿块。治疗:以手术广泛切除为主,化疗放疗效果差。
鉴别要点(要点速记)基于年龄、部位、影像特点年龄提示:青少年提示骨肉瘤;儿童/青少年骨干提示尤文。影像提示:日光放射+Codman三角→骨肉瘤;洋葱皮→尤文;肥皂泡→巨细胞瘤;点状/环状钙化→软骨肉瘤;多灶性斑片性的溶骨/硬化且伴原发肿瘤史→骨转移。生物学/并发症:溶骨性→高钙血症风险↑;肺为多种恶性骨肿瘤首发转移部位(尤其骨肉瘤、尤文、转移瘤)。

基础

更多参考:

骨与关节感染

病因

  • 化脓性细菌感染(最常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婴幼儿常见B组链球菌;老年/免疫低下或静脉吸毒者多见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开放伤口或术后可见表皮葡萄球菌(假体相关、生物膜形成)。
  • 特殊病原: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性骨关节炎/脊柱结核);布鲁菌(牧畜接触史);奈瑟菌(淋菌性关节炎,性活跃人群);真菌(长期免疫抑制/广谱抗生素后)。
  • 感染入路:血行播散(儿童长骨骺端多见)、邻近感染直接蔓延(蜂窝织炎、褥疮、糖尿病足)、开放性骨折/手术植入物污染、注射/穿刺播种。
  • 危险因素:糖尿病、周围动脉病、免疫抑制/肿瘤化疗、肾透析、骨内/关节内异物或假体、镰状细胞病(易合并沙门菌骨髓炎)。

发病机制

  • 细菌黏附骨/假体表面→生物膜形成→抗生素难达、免疫清除受限;骨髓腔渗出增压→血管栓塞与缺血坏死死骨死腔形成。
  • 关节感染: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滑膜炎与蛋白酶释放→关节软骨快速破坏,数日内可致毁损。
  • 结核:肉芽肿/干酪样坏死,寒性脓肿与窦道;脊柱可致椎体塌陷、后凸畸形

临床表现

  •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儿童多见):急起高热、寒战、患肢红肿热痛、深部压痛与活动受限;邻近关节反应性积液。
  • 化脓性关节炎(骨科急症):关节剧痛,任何被动活动痛显著,关节肿胀、波动感、皮温升高、半屈位抗痛姿势;全身中毒症状。
  • 慢性骨髓炎:迁延反复,窦道流脓、骨痛、肿胀,常有死骨与死腔。
  • 结核性骨关节炎/脊柱结核:起病隐匿,午后低热、盗汗、消瘦,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脊柱结核表现为背痛、叩痛、神经根/脊髓受压体征,软组织可见寒性脓肿

辅助检查

  • 炎症指标:白细胞、CRP/ESR升高(治疗反应监测价值高);严重脓毒症可用PCT。
  • 病原学:关节液/骨穿刺抽吸培养与药敏是病原诊断金标准;抽血培养(抗生素前);革兰染色快速指向;结核PCR/培养、T-SPOT/IGRA辅助。
  • 关节液分析:化脓性多形核>75%,细胞数常>50,000/μL(但早期或免疫低下可偏低);晶体检查排除痛风/假性痛风。
  • 影像学:
    • X线:早期多阴性,1–2周后见骨质疏松、虫蚀样溶骨、死骨/包壳(慢性)。
    • MRI:最敏感,骨髓水肿、骨膜下脓肿、软组织受累;关节滑膜增厚/积液。
    • 超声:关节积液、软组织脓肿定位;介入引导抽吸。
    • 核素显像/FDG-PET:多灶/假体感染筛查或治疗后复发评估。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要点:易感因素或入侵史+典型临床+炎症升高;尽早抽吸送检(抗生素前)明确病原;MRI证实范围。
  • 鉴别:
    • 痛风/假性痛风:晶体明确、关节液PMN高但培养阴性、血尿酸高(痛风)。
    • 结核性关节炎:慢性过程、全身结核中毒征、影像“蜂窝状”骨破坏与冷脓肿。
    • 反应性关节炎、RA、血友病关节病:多关节、对称性/病史线索、关节液无菌。
    • 骨肿瘤/肿瘤样病变:进行性疼痛、全身症状少,影像边界/骨膜反应特征性。

治疗

  • 一般处理:患肢制动、抬高、镇痛、营养支持,合并脓毒症的早期液体复苏与脏器支持。
  • 抗菌治疗:
    • 化脓性关节炎属手术急症:首选关节腔穿刺反复冲洗或关节镜下清创引流+静脉抗生素(覆盖金葡:万古霉素±第三/四代头孢或哌舒;高危G−或假单胞加用抗假单胞药物),总疗程4–6周;根据培养调整。
    • 急性骨髓炎:尽早IV抗生素(4–6周),脓肿/骨膜下积脓需手术引流。
    • 慢性骨髓炎:彻底清创+去除死骨/异物+死腔管理(抗生素骨水泥珠/链)、长期抗生素(6–12周)。
    • 假体周围感染:早发DAIR策略(清创-抗生素-保留假体);迟发/晚发多行两期翻修
  • 抗结核治疗:标准方案2HRZE/4–7HR;骨脓肿/死骨/畸形需手术处理。
  • 康复:炎症控制后尽早功能锻炼,防关节挛缩与肌萎缩。

骨肿瘤

病因

  • 多因素:遗传易感(RB1、TP53等)、生长高峰期骨重建活跃、既往放疗、Paget病、慢性骨损伤/炎症;转移瘤来源于乳腺、前列腺、肺、肾、甲状腺最常见。

发病机制

  • 肿瘤细胞在骨内异常增殖,破骨与成骨失衡;恶性肿瘤可经血行转移(肺最常见)、侵犯软组织;转移瘤通过趋化/骨微环境“土壤-种子”机制定植,成骨性或溶骨性改变由肿瘤分泌因子(如PTHrP、RANKL)主导。

临床表现

  • 进行性骨痛(夜间痛显著),局部包块或肿胀,活动受限;病理性骨折;全身症状(发热、消瘦)多见于恶性/炎症性病变;神经压迫症状(脊柱/盆骨)。
  • 骨肿瘤特殊征象的巧记:Godman的骨肉在三角滩晒太阳,吹起巨大的肥皂泡,吃着洋葱炒饭拌鱿鱼

—— 常见与考点肿瘤 ——

  1. 骨转移瘤
  • 关键考点:成人最常见的骨肿瘤;前列腺癌多成骨性,肾/甲状腺/肺多溶骨性,乳腺可混合。
  • 表现:多灶骨痛,脊柱、骨盆、肋骨、近端股骨常见;高钙血症多见于溶骨性。
  • 影像:骨扫描敏感;X线见斑片溶骨或硬化。
  • 治疗:原发瘤系统治疗+镇痛+放疗;负重骨病理骨折高风险者行预防内固定/再建;双膦酸盐/地舒单抗减少骨事件。
  1. 骨肉瘤(成骨肉瘤)
  • 流行:青少年最常见原发恶性骨肿瘤,长骨干骺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肱骨近端)。
  • 影像:侵袭性溶骨+成骨混合,“日光放射样”Codman三角骨膜反应。
  • 治疗:新辅助化疗+广泛切除保肢手术为首选;常用方案含高剂量甲氨蝶呤、阿霉素、顺铂、异环磷酰胺;肺是最常见转移部位。
  1. 尤文肉瘤
  • 流行:儿童/青少年,骨干多见;染色体易位(EWSR1)。
  • 影像:层状“洋葱皮样”骨膜反应,大片软组织肿块。
  • 治疗:化疗+手术±放疗(对放疗相对敏感);远处转移常见于肺/骨。
  1. 骨巨细胞瘤
  • 流行:20–40岁,长骨干骺端、跨骺近关节端
  • 影像:“肥皂泡样”膨胀性溶骨,皮质变薄,关节面邻近。
  • 治疗:病灶刮除+骨水泥/植骨+局部辅助手段(电灼、液氮、苯酚);复发或不能手术可用地诺单抗;恶变少数。
  1. 软骨肉瘤
  • 流行:中老年,骨盆/股骨/肱骨;可由内生软骨瘤或骨软骨瘤恶变。
  • 影像:软骨样“点状/环状钙化”;局部侵袭。
  • 治疗:手术广泛切除为主,化放疗效果差。
  1. 良性常见
  • 骨软骨瘤(外生骨疣):最常见良性骨肿瘤,骨表面带蒂/广基病灶,骨骺闭合后停止生长;疼痛或压迫需切除,成年后增大警惕恶变
  • 骨样骨瘤:青少年夜间痛,阿司匹林/NSAIDs显效;CT见成骨性硬化环包绕小“巢”,射频消融/微创切除。
  • 纤维性骨营养不良:磨玻璃样密度,病理性骨折;多发型合并咖啡斑/内分泌异常(McCune-Albright)。

辅助检查

  • 实验室:碱性磷酸酶在骨肉瘤可升高;多发性骨髓瘤见M蛋白、轻链、贫血/高钙/肾损害。
  • 影像学:
    • X线:肿瘤部位(骨干/干骺端/骺端)、边界、骨膜反应、骨基质(成骨/软骨/纤维)。
    • CT:皮质破坏、钙化/骨基质细节。
    • MRI:髓腔/软组织侵犯范围、手术分期必需。
    • 核素骨扫描/FDG-PET:多灶与转移评估。
  • 组织学:穿刺/切开活检是确诊金标准,应在肿瘤中心或有条件单位、按预定切除切口方向实施,避免活检道污染。

诊断和鉴别诊断

  • 结合年龄、部位、X线特征与病理;常与感染(骨髓炎)、肿瘤样病变(纤维性骨营养不良、骨囊肿)鉴别。

治疗

  • 原则:广泛切除边界、解剖保肢重建,配合新辅助/辅助化疗或放疗;功能与肿瘤控制平衡。
  • 转移瘤:系统治疗为主(原发灶方案),镇痛、放疗、手术固定防治骨折,骨改良药物(双膦酸盐/地舒单抗)。

骨质疏松症

病因

  • 原发性:绝经后(I型)老年性(II型)。绝经后雌激素缺乏→RANKL↑、OPG↓,破骨活性增强,骨量快速丢失;老年性为成骨减少与钙/维D缺乏叠加。
  • 继发性:内分泌(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库欣、糖尿病、性腺功能减退)、药物(糖皮质激素、肝素、抗癫痫药、芳香化酶抑制剂、GnRH类似物)、营养/吸收不良、慢性肾病、风湿免疫病、长期卧床/活动减少、酒精/吸烟等。

发病机制

  • 骨重建失衡:破骨>成骨;骨小梁稀疏、连接断裂,皮质骨变薄;骨矿物质相对减少但矿化基本正常(区别于骨软化)。
  • 雌激素缺乏导致骨吸收增加,炎性因子与Wnt/β-连环蛋白通路抑制成骨;维生素D不足与钙摄入不足加速骨量丢失。

临床表现

  • 早期多无症状;随后腰背酸痛、身高变矮、脊柱后凸(驼背);轻微外力即发生脆性骨折
  • 常见骨折部位:椎体压缩股骨近端桡骨远端;髋部骨折致残/致死风险高。

辅助检查

  • 骨密度(DXA):腰椎(L1–L4)、股骨近端为首选部位;T值≤-2.5诊断骨质疏松,-1.0~-2.5为骨量减少;发生脆性骨折者可直接诊断临床骨质疏松。
  • 影像:椎体X线示楔形/鱼椎样变;椎体形态学评估(VFA)。
  • 骨代谢标志物:骨吸收(CTX)、成骨(P1NP)用于疗效监测。
  • 风险评估:FRAX 10年骨折风险评估(结合年龄、性别、临床危险因素与是否有股骨颈BMD)。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符合DXA标准或存在典型脆性骨折;寻找继发性病因。
  • 鉴别:
    • 骨软化症(维D缺乏):骨痛、肌无力,ALP↑、钙/磷异常、X线假骨折;矿化障碍。
    • 甲旁亢骨病:高钙、低磷、ALP↑,指端及颅骨“盐胡椒样”改变、皮质骨吸收明显。
    • 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瘤:骨痛伴全身症状、贫血/高钙、影像溶骨灶、蛋白电泳异常。

治疗

  • 生活方式:补钙(Ca 1000–1200 mg/d)+维生素D(800–1200 IU/d)、负重/抗阻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跌倒(居家环境改造、视力/平衡训练)。
  • 药物治疗指征:T≤-2.5;或T在-1.0~-2.5且FRAX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20%或髋部≥3%;或发生脆性骨折。
  • 抗骨吸收:双膦酸盐为首选(阿仑膦酸、利塞膦酸、唑来膦酸),有降低椎体与髋部骨折风险证据;地舒单抗适用于高风险或双膦酸盐不耐受/禁忌者。
  • 促骨形成:特立帕肽/阿巴帕肽适用于极高风险或多发骨折者(疗程一般≤24月);罗莫佐单抗兼具促骨与抑吸收(心血管高危慎用)。
  • 选择性方案:雷洛昔芬减少椎体骨折(静脉血栓风险);绝经后早期可考虑雌激素±孕激素(个体化、注意风险)。
  •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尽量用最低有效剂量+尽早启用双膦酸盐/地舒单抗+Ca/D。
  • 随访:DXA每1–2年复查;监测骨标志物以评估依从性与疗效;长期用药评估“药物假期”(如口服双膦酸5年/静脉3年后评估风险再决定)。